甘巴拉雷达站官兵:青春年华付与雪山(组图)-中工军事-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军事

军旅

甘巴拉雷达站官兵:青春年华付与雪山(组图)

2018-09-18 08:43:04 解放军报

  走了,又来了

  ■胡晓宇

  “我来了,走了,又来了,又走了。我的这些没有天生吃苦义务,但却义无反顾面对困苦和艰险的士兵兄弟还在这里,一直在这里!”

  这段话,是我写报告文学《我的雪山我的甘巴拉》在结尾时的锥心感慨。

  都市笙箫伴霓虹,边关寂冷望星空。记得当时写下这段话时,刚从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下山的我心如刀绞、泣不成声。如今“雕刻”这组“士兵面孔”时,鼻子一酸,同样感慨涌心头。这些年,每次从甘巴拉回来都如此。这是我心的语言。

  说起来,发出这段感慨之前,我已数次登上甘巴拉,2007年隆冬还执意住在了5374米的风雪阵地,不是为了打破“没有女人在阵地上居住过”的纪录,只想亲身感受甘巴拉官兵在雪山之巅如何度过漫漫长夜。正是这个“氧气薄,辗转难入眠,起坐待天明”的难挨夜晚,冲击着我的灵魂,成为我精神的里程碑。

  “你上过多少次甘巴拉?”那之前,每当有人问及,我会自豪地掐着指头计算,如同计算自己的勋章。那以后我倏然觉得,我们这些外来者炫耀上过多少次阵地,是多么浅薄的举动!我们是“上过多少次”,而甘巴拉人却是“长年坚守”啊!

  “在甘巴拉每一天都在战斗”“山高标准更高,缺氧不缺斗志”,连同“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甘巴拉精神”,从此深深楔入我的生命。甘巴拉,从此神奇地长在我心里,有了灵魂和温度。

  我办公室的窗台上,摆着一块甘巴拉山石,是2014年“兵王”王胜全从西藏赴北京参加空军基层标兵巡回报告时,千里迢迢从山上给我背下来的。每当凝视着它的纹理,感受着它的气息,我就仿佛又登上甘巴拉,触摸头顶的云,迎接凛冽的风。

  此次,再走进甘巴拉,我的心激动与失落、快乐与纠结交织:新鲜血液融入,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陌生的面孔越来越多。最年轻的“00后”士兵,与王胜全竟然已有26岁的年龄跨度。

  “后继有人!我们应该高兴啊!”与一名已退伍回乡创业的甘巴拉老兵谈及复杂心情,他由衷感慨。是啊!让“甘巴拉精神”赓续传承、拔节生长,化作忠诚于党、戍边卫国的永恒激励,不正是一代代甘巴拉人在生命极地执着坚守的意义吗?

  我们这次采写的四名甘巴拉士兵,一名“70后”、两名“80后”、一名“90后”,是“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的优秀代表,他们年龄、兵龄、专业不同,坚守甘巴拉的时间不同,却都在以相同的冲锋姿态诠释红色基因在强军新时代的传承。

  守山的都是最忠诚、最顽强的生命。作为一线新闻工作者,作为从小在军营长大的军人的女儿,除了让更多人知道军人的坚守故事,让更多人品味永远年轻的“甘巴拉精神”,我还能为他们做什么呢?

  敬礼!我的甘巴拉士兵兄弟!

  敬礼!我的雪山我的甘巴拉!

1 2 3 4 5 共5页

编辑:傅仁誉
 
 

相关阅读

 
 

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2018网络媒体国防行

  • 专题

    我与军队的不解之缘-中工网

  • 专题

    本网策划:“我”和军队的不解之缘

  • 专题

    2018年征兵工作进入倒计时-中工网

  • 专题

    也门首都再遭沙特空袭 房屋倒塌现场一片狼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