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青年官兵与布哈同行-中工军事-中工网

中工军事

高清图片

让更多青年官兵与布哈同行

2020-10-29 07:17:44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

  让更多青年官兵与布哈同行

  ——中国军网专访武警四川总队政治委员宗永祥

  武警四川总队凉山支队某大队政治教导员布哈同志前不久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表彰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数十家中央级媒体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广泛、深入、集中的宣传报道,让这位一直默默扎根大凉山彝区脱贫攻坚战场的武警军官被千万人熟知,而他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带领广大彝族群众脱贫的先进事迹也在军地广为流传,广大青年和部队官兵争相学习。中国军网记者就学习宣传弘扬布哈先进事迹和可贵精神这一话题,对武警四川总队政治委员宗永祥进行了一次专题访谈。

  中国军网:通过很多媒体的报道,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了布哈,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真实鲜活的优秀扶贫干部的轮廓,同时也被他的事迹深深打动。您认为在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布哈这个先进典型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宗永祥: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习主席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武警部队坚决响应统帅号令,把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践行宗旨本色的实际行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以长征沿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地区为主战场,坚持大力度投入、工程化推进、全要素攻坚。武警四川总队听令景从、迅即行动,把脱贫攻坚的战旗插到了大凉山任务最艰巨的地方,布哈就是在这场攻坚战的火热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代表和先进典型。他把初心和使命践行在凉山彝乡,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扶贫一线,集中反映了武警部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烈责任担当,展现了武警官兵牢记宗旨、永葆本色的新时代革命军人形象。可以说,这个时代需要布哈,也是这个时代成就了布哈。

  现在,脱贫攻坚已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冲刺阶段,布哈的先进事迹既给广大贫困群众带来了信心和希望,也给众多扶贫干部增强了信念和动力,可以更好地激发和引领大家一鼓作气、再接再厉,团结一心向贫困发起最后的“冲锋”,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完全胜利,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布哈与村民交流扶贫工作

  中国军网:习主席就扶贫工作提出了“六个精准”的指示要求,特别在驻村干部的选派上强调“因村派人精准”。在全面打赢梭梭拉打村脱贫攻坚战的这场“战役”中,总队为什么选择布哈作为驻村扶贫干部?在布哈的驻村扶贫工作中,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事?

  宗永祥:布哈在部队表现一贯积极,工作踏实认真,各级评价很好,是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他作为土生土长的彝族人,通晓彝汉双语,具备与当地群众顺畅沟通的身份优势,加之对于彝族老乡本就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怀,能够较快融入到村民中去;同时,布哈所在单位与梭梭拉打村临近,能够克服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等不利条件,便于及时高效、持续深入地开展工作。基于上述因素,在布哈三番五次主动请战的情况下,经凉山支队郑重推荐,总队最终决定选择布哈作为梭梭拉打村的驻村扶贫干部。

  进入军旅生涯的一个全新战场,布哈立即展现出了军人的坚毅果敢,也留下了很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细节。一是“下好绣花功夫”的细心。踏入梭梭拉打村后,他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贫困户的底数搞得一清二楚,甚至连每户有几只鸡、几头猪都记得,并区分因学、因病、因残、因超生等7大致贫原因,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帮扶举措,逐人建立扶贫档案,做到精准到户、一人一策,很快成为周边村寨学习的“样板”。这些工作,没有一股韧劲和细心是很难做到的。二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决心。梭梭拉打村深度贫困,教育资源比较匮乏,许多适龄儿童辍学在家。见此情况,布哈建议新建一所幼儿园。总队党委在充分调研后采纳了他的建议,投资援建了一所武警爱民幼儿园。随后,布哈一家一家讲政策、说利弊、做工作,劝说村民把小孩送学入托。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幼儿园的小朋友从帮扶之初的47人增加到如今的147人。这个过程中,布哈还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是上课期间,但凡在校外见到适龄孩童,他都要问清没去上学的原因,直到想法设法把每名孩童都送入学校。三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耐心。苦荞是大凉山特产,但是由于交通不畅、基础薄弱等原因,梭梭拉打村无法形成规模生产。为破解这个难题,布哈一有时间就带着苦荞样品去推销,四顾茅庐后,一家公司被他的真诚与坚持所打动,建立了合作、畅通了销路。彝族刺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当地绣娘技术不高,制作的绣品达不到市场要求。为此,布哈多次拜访彝绣专家,请他们进行专业指导和技术培训。如今,梭梭拉打村的刺绣更加精美,不仅在县里的彝绣大赛获得一等奖,还与某知名网络电商平台合作建立了彝绣基地,村民们的收入也大幅增加。三年来,在总队各级的全力支持下,他始终紧盯党建、教育、医疗、设施、文化等扶贫项目聚力攻坚,与乡亲们一道成功打造了种植养殖、野生蜂蜜、彝族刺绣、乡村旅游等10余个特色产业,促进了贫困群众就近就业,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户均增收8000余元,提前实现脱贫“摘帽”目标,为持续致富奔小康奠定了良好基础。

1 2 3 4 5 共5页

编辑:李学平

图片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