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兵都是一面旗帜:致敬最可爱的人-中工军事-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军事

军民

每个老兵都是一面旗帜:致敬最可爱的人

2020-07-31 10:35:15 来源:吉林日报

每个老兵都是一面旗帜——

致敬最可爱的人
周树广 姜鹏雷 吉林日报记者 王春宝

  写在前面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为进一步挖掘白山市红色教育资源,讲好老兵故事,传承革命精神,中共白山市委宣传部、白山军分区政治工作处、白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开展寻找“抗战老兵、抗美援朝老战士、拥军支前老民兵”采访活动。一个多月的采访,一路走来,一路感动,一路激励,与每一位老兵的“零距离”接触,都在阅读历史记忆中涤荡心灵,让我们备受教育与鼓舞。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重读《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作品,穿越历史时空隧道。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最可爱的人,来聆听抗日战争、抗美援朝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一处处伤疤默默述说着曾经挥洒的青春和热血、一枚枚军功章见证着战场厮杀的艰苦与卓绝……烽烟遮蔽天空的年代,是他们挺身而出,如今,他们变成了风烛残年的耄耋老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正是当年他们这种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捍卫了国家安全与民族尊严。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这些抗战老兵、抗美援朝老战士都是人民的英雄。他们的事迹需要被铭记,他们的精神需要被传承。

  《白山抗战老兵、抗美援朝老战士、拥军支前老民兵口述史》采访组与抗美援朝老战士李玉忠合影

  抗战老兵张奎俊

  抗战老兵张国卿

  《白山抗战老兵、抗美援朝老战士、拥军支前老民兵口述史》采访组与抗美援朝老战士乔友林合影

  抗美援朝老兵王金有的军旅荣誉

  抗战老兵张国卿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我自豪,参与抗美援朝第一战”

  抗美援朝老战士乔友林,1947年参军入伍、1948年入党,今年刚过完90岁的生日。现在还能记起不少战争时期的部队生活,谈及一生经历的战斗,仍是思维敏捷、慷慨激昂。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乔友林跟随父辈从山东逃荒来到江源区松树镇。1947年冬,在“保家卫田”的号召下,毅然参军入伍,加入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后更名为第40军)。经过短暂训练后,他参加了四平战役,负责围追堵截敌军,取得了胜利。

  随着老人的讲述,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在我们眼前展开。1948年初冬,著名的辽沈战役拉开序幕。经过半年整军备战的乔友林,跟随部队西出内蒙古,南插锦州。为了躲避敌军飞机的侦察,部队昼伏夜行。为了按期抵达,部队强行军。渴了喝雪水,饿了就吃随身携带的黄豆粒和苞米粒,腹胀如鼓,仍坚持行军。经过六天五夜的急行军,乔友林所在部队按时抵达锦州,负责清除外围据点。在一次冲锋中,乔友林被炮弹冲击波高高震起,昏迷过去。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挂在铁丝网上,大腿被划伤。“一不怕死、二不怕苦;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经过简单包扎后,乔友林又投入到战斗中去。就是在这场战斗中,营长看中他枪法准、作战勇敢、身体灵活,把他调入通信班。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乔友林所在部队正准备回驻地休整。军令一下,部队随即北上,取道丹东入朝作战。由于敌军都是机械化部队,与其在途中不期而遇。部队立即就地展开战斗队形,利用山坡上的松树作掩体,与敌进行激烈的战斗。敌人的炮火猛烈,坦克群、炮群、飞机齐上阵,合抱粗的松树被一点点炸断、削平。部队伤亡很大,但战士们依然坚持战斗,打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参军就是求解放,当兵就要上前线!”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兵。家住浑江区七道江镇驮道村的冯国卿就是这样一位光荣的老兵。

  1945年7月,冯国卿在通化桦树岭参加了杨靖宇支队,日本人投降后,支队改编为通化警卫营,后来又先后改编为辽东独立2师、5纵队14师、42军125师。

  老人说,当年四保临江时,在集安大泉眼战斗中,他受了枪伤,是贯穿伤。由于部队医疗条件差,也没有麻醉药,就用铁丝缠上药布,从伤口处来回穿过,处理伤口里腐肉,令人疼痛不已。负伤后,老人被送到临江六道沟养伤。伤口痊愈后,老人迫切地想回部队参加战斗,没想到连队安排他到靖宇工作,这在一些觉悟低的人眼里,绝对是好事。但他不这么想,坚决要求上前线。“到后方有什么意思,参军就是求解放,当兵就要上前线!”连长见他态度坚决,就满足了他的愿望,说他思想好。由于表现突出,1947年5月4日,老人在通化韭菜园子光荣入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1950年,老人所在部队改编,编入东北野战军42军125师374团2营6连2排。同年10月,老人和战友们一起“雄赳赳,气昂昂”从集安跨过鸭绿江,从满浦入朝参战,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三八线”迫敌、汉江血战、停战板门店……这些往事,如今他仍记得清清楚楚。老人所在部队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期间,先后参加4次战斗,1950年10月25日打响第一战役,11月5日结束,那是入朝第一战,也是一场撼天动地的保家卫国战争。当时的战场环境十分恶劣,气温低达零下38摄氏度,周围是茫茫冰雪,饥饿和寒冷都是大家面对的最大敌人,和美国鬼子一样可恶。由于敌我装备差距悬殊,美国人地上有坦克大炮,天上还有飞机,所以我军只能晚上行动。天一亮,冯国卿和战友们登山了,每人夹着一捆稻草上山,找一片松树林子,把雪用脚趟趟,困极了,就铺上稻草躺着眯一会儿,冻得受不了,就起来连蹦带跳活动一下,不敢用火取暖,因为用火,就会冒烟,敌军侦察机就看到了。就这样也常会遇到敌军飞机向地面俯冲投弹,炮火轰炸……谁也不知道身边的战友何时会将这盏英魂埋葬在异国的土地上。有时他们在高粱地里趴着,机关炮就打上来了,记得有天牺牲十三人,他们排就有两个,当时有一个七班长,小伙儿二十来岁,原来在连里当通讯员。看到战友们的牺牲,冯国卿分外悲伤。他当时就在心中发誓:一定要把敌人赶出朝鲜,护卫我们的国界线安全。

  冯国卿老人说:“战争太残酷了!路上死,道上埋,狗肚子是棺材!一个个刚刚还活蹦乱跳的战友,跟你说话微笑的战友,瞬间倒在血泊中,没有时间抱起他痛哭,只能拿起枪为他报仇!”

  “老兵永远不老”

  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些幸存下来的老兵对生活没有丝毫抱怨,他们一次次从死神的指缝间艰难爬出,相比那些牺牲在战火中的战友们,他们觉得幸运。战争年代,老兵们为了心中的信仰,甘洒热血、勇往直前。他们坚决服从组织安排,退伍返乡,他们的精神和情怀令后人景仰!

  在去临江采访的路上记者就想,这次一定要采访一下抗战老兵张瑞灵。因为去年年底,记者还看到他作为抗战老兵代表,和老伴一起参加公益活动,记者还专门用手机为他拍了一张照片呢!

  可是等我们来到临江市光荣院,却得知张瑞灵老人于几个月前去世了。我们只好采访了他的老伴王奶奶。王奶奶说起张老当兵打仗的事儿,不禁频频落泪。当年,日本人占领了长白山地区,天天进行大扫荡,实行“归屯”政策。村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5岁那年,张瑞灵在长白山深处的20道沟参加了抗日联军,隶属于李红光抗联支队,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四保临江”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荣立1次大功3次小功,1955年冬,他带着30块大洋复员回到长白。但是其他关于张老从军的详情,就不知道了。

  在临江市花山镇花山村7社抗美援朝战士修士龙家,老人的儿子说,前几天父亲还有说有笑的,这几天突然病了,话也说不了,这岁数大了,真是病来如山倒。我们只好采访了他的儿子。在儿子眼中,父亲不是一名军人,而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老人在战争年代负过伤,至今背部的两处弹伤仍清晰可见。村里人不太了解他的戎马生涯,只知道他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关于部队的事,他的儿子所知甚少,只听父亲说起过,给团长当过勤务兵,团长姓腾。在朝鲜时,战争非常残酷,由于美机轰炸,江水因有太多尸体,水都变红了。

  烽火已熄,记忆犹存。每位老兵的口述都承载了一段血泪往事和悲壮历史,更是我们民族不能忘却的记忆。“老兵永远不老”。对他们进行抢救性采访,用凝眸的镜头,定格那一段段峥嵘的岁月,用深情的笔墨,致敬那一位位平凡的英雄,就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纪念。

  一个老兵的经历是故事,一百个老兵的经历就是历史

  历史不容忘记!所有的老兵都对侵略者有刻骨的仇恨,正因国恨家仇,他们才毅然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洪流中。

  家住抚松县仙人桥镇的抗战老兵刘振玉,提起日本人的残暴,说着说着眼里就涌出了泪水,“日本人活埋了90多个咱们的老百姓,先推到坑里用土埋到脖子那儿,然后赶着牛马来回在上面走,把人活活踩死。他们还竟然把一个怀孕的女人钉在大门上,用刀把她的肚子给生生地剖开了……”

  家住浑江区新建街道园林社区的抗战老兵张奎俊,今年101岁了。提起入伍初衷,他情绪激动地说:“那时日本侵略中国,实行‘三光’政策,中国人哪有活路啊。我奶奶被日本人的飞机炸伤后不幸去世,我爹73岁了,硬是被日本人活活打死。”1936年,年仅16岁的张奎俊怀着国恨家仇,在山东泰安入伍,成为抗日义勇军1团3营12连一名战士。

  长白县二十一道沟的抗战老兵李振夏,如今已经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抗战期间他当通讯兵,几次和死神擦肩而过。一次突围到了日军的炮楼下,日军的机关枪从上面往下扫射,子弹就在眼前划过,鞋底都被打成了两截,人却毫发无损。还有一次传送紧急情报途中,他从飞驰的马背上重重摔下,右肩和胯部摔成重伤,至今旧伤仍常常发作。复员时国家给他补贴了300公斤小麦,他却背着家人把小麦退了回去,当时他就一个想法,自己有手有脚,不需要国家补助。今天,老人仍然在山村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家住长白县十四道沟镇的抗战老兵英若富,今年96岁了,由于身体原因,语言表达并不流利,记忆有所模糊,但是那段峥嵘岁月却永远定格在他的记忆里。那天,我们到他家采访,当问他有没有什么困难需求时,他说,没有什么困难,当年和我一起抗日的7个小伙伴,他们没有等到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天,只有我一个人活了下来,还有什么可求的?说到这里,老人眼角的泪水已经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听老兵讲述那段艰苦岁月,我们庆幸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更应该永远铭记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老兵乔友林说,当年在湖南的战斗环境异常艰苦,由于连续战斗,战士们好多天不脱衣服,帽子都长毛了,脚被泡的冒脓了,与鞋子粘在了一起,但仍然坚持战斗。抗美援朝老兵孙成和说,那时候战士们的大饼子冻得梆硬的,咬一口,抓把雪就吃了。哪有睡觉的地方,有时枕着尸体都能睡着。老兵张国卿说,志愿军战士们挖地里的蚂蚱菜,用咸盐拌一拌,就算是一顿饭。这种野菜不消化,很难吃,可就这也不常有……

  “我们不怕死,只是怕被遗忘。”老兵的感慨,怎能不让我们深思。为了民族独立,为了国家强盛,为了子孙自由,他们心甘情愿抛头颅、洒热血,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当年经历金戈铁马的年轻军人,现在都成了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记忆不清、行动不便,弯着腰、驼着背、拄着拐杖,甚至需要有人搀扶。然而,正是这些弯曲的腰背,同人民军队一道,挺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脊梁。回望历史,无数事实证明,无论是一支军队,还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支撑,必然走向消亡!一个遗忘英雄的民族和国家,将来也必然被英雄所遗忘!

  英雄是一面旗帜。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1949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参加开国大典时感慨万千,挥笔题词:“永远铭记着在过去长期艰难的岁月里,人民英雄们用了自己的鲜血,才换得了今天的胜利。”

  此刻,让我们再次给英雄们深情地敬礼!致敬最可爱的人,八一建军节快乐!

  本版摄影:武光洵 孙鹏

编辑:李学平
 
 
 
 

图片

 

图片

 
 

专题

  • 专题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

  • 专题

    领航强军新时代

  • 专题

    “最美退役军人”风采录

  • 专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0周年

  • 专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