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影艺术培育血性与忠诚 - 军事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用光影艺术培育血性与忠诚

——建党百年军事题材影视回顾

来源:解放军报
2021-08-29 14:26

  原标题:用光影艺术培育血性与忠诚(主题)

  ——建党百年军事题材影视回顾(副题)

  詹庆生|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

  回首建党百年历史,军事题材影视创作始终在党的文艺宣传战线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风云儿女》《南征北战》《上甘岭》,到《大决战》《突出重围》《亮剑》《士兵突击》等,党领导下的军事影视创作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是培育理想信念的丰沃土壤,是激励军心士气的号角战鼓。它们从一个个独特侧面记录了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彰显了一代代英雄儿女的初心情怀与崇高品格。

(图片制作:贾国梁)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电影创作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1932年,我党在上海成立以夏衍为组长的“党的电影小组”,拉开了左翼电影运动的大幕,也从此确立了党对电影工作的领导。左翼电影人创作了《共赴国难》《战地历险记》《民族生存》《大路》等以抗战为背景的影片,其中尤以《风云儿女》最为著名。

  该片由“党的电影小组”直接领导的电通影片公司创作生产,讲述一名诗人在面对日本侵略时民族意识的觉醒,最终加入东北义勇军,歌唱着《义勇军进行曲》走向战场。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电影歌曲,用铿锵的鼓点、昂扬的激情唤醒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坚定了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心。若干年后,这首歌曲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38年,袁牧之等电影人奔赴延安,创办了延安电影团,揭开了人民电影的历史新篇章。延安电影团由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先后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等新闻纪录电影20多部,留下了根据地军民战斗、生产、生活的珍贵历史影像资料,对“天下人心归延安”给予了形象的说明,实践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时代方向。

  我党一直高度重视电影工作。1946年,我党领导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194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电影工作给东北局宣传部的指示中指出:“阶级社会中的电影宣传,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而不是别的东西。”东北电影制片厂于1948年完成第一部故事短片《留下他打老蒋吧》,形象阐述了人民军队完全不同于国民党军队的阶级属性、根本宗旨和使命任务,军事电影开始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重要武器。

  1949年4月20日,北平电影制片厂(同年10月1日更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拍摄了战地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记录了渡江作战、解放上海的全过程,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战地资料。

  二

  新中国成立后,军事电影创作迎来“十七年”黄金时期。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四大厂”成为中国电影的基石,而军事电影则是“四大厂”生产的主体类型之一。

  据笔者统计,“十七年”时期生产军事电影187部,约占国产片总量的31%,而战争片在军事电影中的比重更是高达92%。当时几乎四大电影制片厂都拍摄过战争片,80%以上的电影工作者都参与过战争片创作。可以说,“十七年”时期的电影文化是有着浓浓战火硝烟味的文化,战争电影可谓当时中国电影的“第一类型”。而且从1949年至今,我国每一个有电影生产的年份都有战争影片问世。以战争片为核心的中国军事电影,其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精品之多,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极为罕见。

  “十七年”时期的军事电影,规模数量大、类型丰富、经典作品多,比如《南征北战》《上甘岭》《红日》《英雄儿女》《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英雄虎胆》《林海雪原》《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红色娘子军》《董存瑞》《雷锋》《刘胡兰》《冰山上的来客》《小兵张嘎》《烈火中永生》《永不消逝的电波》《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十七年”军事题材电影几乎覆盖了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形象阐述了运动战、持久战、游击战等毛泽东军事思想,塑造了众多动人的英雄形象,具有鲜明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理想与信念,深刻影响了几代人。

  改革开放后,军事题材电影仍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归心似箭》《啊!摇篮》《小花》《今夜星光灿烂》等表现了革命历程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血战台儿庄》《高山下的花环》等作品回望历史,聚焦现实,震撼心灵;《一个和八个》《喋血黑谷》《红高粱》《晚钟》等“第五代”军事题材电影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探索;而《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巍巍昆仑》《开国大典》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则突破性地再现了那些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时刻。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主旋律”概念的提出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的成立,军事题材创作获得了更加有力的支持,并充分体现在90年代的《大决战》《重庆谈判》等史诗巨制中。它们是文献记录与诗意表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结合,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尤其是《大决战》系列,其题材之宏大、视野之开阔、制作之精良,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0世纪80年代初,《敌营十八年》《夜幕下的哈尔滨》等作品开启了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序幕。其后,《凯旋在子夜》《乌龙山剿匪记》《和平年代》《红十字方队》《潮起潮落》《突出重围》等军事题材电视剧先后问世。这些作品涵盖了革命历史、当代战争与军旅生活等不同题材,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崇高品德和时代风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三

  进入21世纪,军事题材影视进入了一个快车道。电影诞生了《太行山上》《我的长征》《八月一日》《惊涛骇浪》《惊天动地》《歼十出击》《集结号》等佳作。电视剧更是迎来了一个新高潮,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长征》《解放》《井冈山》《八路军》,谍战题材的《暗算》《潜伏》《黎明之前》《悬崖》,具有鲜明军兵种特色的当代军旅剧《DA师》《沙场点兵》《光荣之旅》《导弹旅长》《旗舰》《垂直打击》《武装特警》等。这其中,《士兵突击》和《亮剑》备受关注、影响广泛。许三多和他的战友们坚守的“不抛弃、不放弃”,李云龙身上不畏强敌、敢于亮剑的“亮剑精神”,在全军甚至全社会都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

  近年来,军事题材影视创作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聚焦备战打仗,日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品格。《智取威虎山》《战狼》《战狼Ⅱ》《红海行动》《建军大业》《血战湘江》《金刚川》等影片取得成功。许多影片不仅在国内获得高票房,甚至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军队的极大关注,成为提升对外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的最新范例。《我是特种兵》《火蓝刀锋》《陆战之王》《空降利刃》《号手就位》等军旅题材电视剧紧紧围绕强军目标,书写强军实践,展现了我军将士在新时代的精神风采。

  笔者面向部队官兵所做的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6%的官兵看过《战狼Ⅱ》《我是特种兵》等军事题材影视作品,80.8%的官兵认为它们对于建构军人形象、推动征兵工作、开展思想教育等具有重要作用。军事题材影视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成为官兵投身强军实践的重要精神激励。在强军兴军征程上,相信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将持续用光影艺术培育血性与忠诚,在时代文艺大潮中创造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刘川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