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肩章”的红色追寻(之一) - 军事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红肩章”的红色追寻(之一)

来源:中国军网
2021-07-08 11:19

原标题:“红肩章”的红色追寻(之一)

南湖、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一个个光辉的红色地标,浓缩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在这些革命圣地,常能见到肩戴红肩章的武警战士向前来参观的人们深情讲述着党的光辉历史。他们驻扎在附近,利用业余时间担任义务讲解员,被人们亲切地誉为“红肩章”讲解员。

本期《士兵面孔》,让我们跟随4名“红肩章”讲解员的脚步,在追寻红色记忆中汲取奋进力量,感悟初心历久弥坚。

——编 者

橘子洲头初心回响

■刘敏强 邓 鑫

【人物名片】张一,武警湖南总队长沙支队中士,被总队评为“优秀士兵理论骨干”,荣立三等功1次,获评优秀士官2次。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橘子洲伫立湘江江心,气势磅礴,风光旖旎。在这条狭长的沙洲南端,高耸着青年毛泽东雕像,那凝重坚毅的目光仿佛正满怀雄心望向远方,似乎还在轻诵这首《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生动描绘出一幅长沙秋景画卷,也为这片绿洲刻上红色印记。

那一年,刚刚入伍的张一和战友们站在青年毛泽东雕塑前,参加授衔仪式。就是在这片红色沃土上,青年毛泽东曾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站立在伟人曾经站立的地方,重温伟人铿锵有力的话语,张一深受感染。在庄严的宣誓声中,张一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也与橘子洲结下了不解之缘。

下连后,在一次党团教育活动中,张一跟随支队官兵又一次来到橘子洲。站立在橘子洲头,听着讲解员的讲述,他思绪纷飞,仿佛看到了伫立在1925年秋日橘子洲头的伟人,正在指点江山,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宣言。那一刻,似有一团火焰在他心头升腾。

不久,支队开展红色故事会,张一精心准备了讲稿《“谁主沉浮”:毛泽东的仰天长问》。故事讲完,战友们鼓掌喝彩,张一也从指导员彭振辉眼中看到了赞许的目光。“小伙子口才不错,当‘红肩章’讲解员正合适,要不要试一试?”张一微微吃了一惊,随后用力地点点头。

经过四重选拔,张一顺利通过总队考核,成为一名“红肩章”讲解员。站立在人潮如织的橘子洲景区,身着橄榄绿、戴着红肩章的张一格外引人注目。

一天的讲解即将结束,人群中传来夸赞声:“橘子洲我年年来,就数这个兵娃儿讲得最好。”张一循声望去,一位老奶奶微笑着对他竖起大拇指。站在落日霞光里,张一向老奶奶敬了一个军礼,随即腼腆地笑了。

不久前,为配合支队党史学习教育,张一应邀为官兵上了一堂《湘江之畔看共产党人的初心之源》微党课,课堂就安排在橘子洲南端的“指点江山”石刻前。那天,战友们席地而坐,将张一围在中间。

渐渐地,往来游客都被张一那抑扬顿挫的讲解声所吸引,纷纷驻足。一名七八岁的孩子听完后,跑上前来将一瓶水递给张一,认真地说道:“叔叔,你是我的偶像哦!”

“红色故事不仅讲给他人听,更是讲给我自己。”如今,张一已经入党3年,他在自己讲述的湖湘大地初心故事中,也不断探寻自己身为“红肩章”讲解员的使命初心。他自豪于自己不仅参军入伍、保家卫国,而且还有幸在“红肩章”讲解员的岗位上得到更多的学习锻炼。“对这里了解得越多,就越是热爱这片红色的土地。”

听,橘子洲头,有人在吟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视频制作:党鹏鑫 魏利华 陈尚龙 周益人

视频编辑:魏晓妹

摄 影:李 超 胡 港 杨 刘 彭 建 向剑锋

图片制作:孙 鑫

红船载梦

■周益人 吴先德

【人物名片】王洪滨,武警浙江总队嘉兴支队四级警士长,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义务讲解员,荣立三等功3次。

“100年前,正是在这艘船上,中共一大得以胜利闭幕,完成了建党最重要的议程。这艘小船也由此名扬天下……”初夏时节,嘉兴南湖湖心岛上游人如织。每次伫立在红船旁为群众讲解红船精神,王洪滨心里都涌动着一种光荣感。

2005年,带着家人的期盼,20岁的王洪滨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早就听说嘉兴有红船,没想到自己中队离红船那么近。”新兵下连时,王洪滨被分配到距离红船仅1公里的中队。

当时,王洪滨所在中队担负着一项特殊任务——定期为红船打扫卫生。“红船是一艘中型的单夹弄丝网船,船长约16米、宽3米,后面还系着一条拖梢船……”作为支队“红船护卫队”的一员,王洪滨熟悉船上的一切。橹、槁、藤床、梅花桩,每一处他都曾细心擦拭保养过。

每一次抚摸红船,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便会浮现在眼前:一群热血青年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探寻着中国的方向,播撒下希望的种子。他们在暗夜里点燃星星之火,指引中国前行的道路。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建党90周年前夕,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正式开馆。听着讲解员生动的解说,王洪滨深受触动,并有了当红船义务讲解员的想法。

梦想的种子需要汗水来浇灌。那段时间,王洪滨白天完成日常工作训练,晚上加班背记讲解稿,在成为一名合格讲解员的道路上,王洪滨默默付出着。

尽管做了充足的准备,但在初次讲解时,王洪滨还是有些打怵。为了提升讲解水平,他虚心向纪念馆资深讲解员求教,并利用业余时间翻查历史资料,了解纪念馆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心中有红船,人生就不会迷航。王洪滨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他最喜欢的那首诗:“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小小红船承载千钧,红船精神初心永存。

担任义务讲解员近10年,王洪滨收获了无数掌声,更见证了众多参观者的真情流露。一位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听完他的讲解后,眼泛泪花,连连感叹:“中国人民能有如今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

2021年4月,武警浙江总队组织“我在红船边讲党史”网络云直播。王洪滨又一次站到南湖红船旁,一个个动人故事回荡在烟波浩渺的南湖上。

“当兵来到南湖畔,清风带我看红船。一张画舫,一杆长篙,引领着一个民族驶出了黑暗……”结束完一天的讲解,迎着湖畔的风,王洪滨轻轻唱起来。

情系宝塔山

■李 超 张 歆

【人物名片】杜威龙,武警陕西总队延安支队下士,被总队评为“红色故事优秀讲解员”,获评“四有”优秀士兵。

2018年9月,携笔从戎的杜威龙从老家合肥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这是一座充满红色记忆的城市,它的每个角落都蕴含着无穷的魅力。”杜威龙坚信,沿着红色足迹前行,就一定能在部队扎下根。当新兵时,他阅读了《红色延安故事集》;外出时,他选择到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一睹中共七大会址的风貌;寄给父母的照片,是他与宝塔山的合影……

一次,中队组织官兵到枣园革命旧址参观见学。往来的游客中,一位老人拉住杜威龙,请他帮忙拍照。

“我看见穿军装的人就感到很亲切。”老人盯着杜威龙胸前的党徽若有所思地说:“我年轻时也在延安当兵,又入了党,现在故地重游,就想重温一下延安精神……”

什么是延安精神?在沉默不语的土窑洞前,杜威龙思考着,耳畔回荡着延安时期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故事。那一刻,他感觉自己无比接近历史,似乎一伸手便可以触摸到那段光荣岁月。

参观回来后,正遇上支队组织“红色延安故事会”活动,杜威龙不假思索地报了名,他想要把“英雄刘志丹”的故事分享给战友们。

“一段故事就是一座精神丰碑。我要做的,就是从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红色历史中撷取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讲给战友们听。”那段时间,杜威龙经常一个人闷着头在学习室准备故事讲稿。不知不觉间,故事讲稿逐渐打磨成型。为了不影响战友们休息,他经常一个人在库房里大声朗读,在洗漱间对着镜子琢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

“威龙,你昨晚是不是做梦了?你说梦话都好像是在讲故事。”面对战友们的关心,杜威龙腼腆地笑了。梦中的他,从幕后走向舞台中央,站在聚光灯下,对着麦克风深情讲述着……

故事会告一段落,杜威龙又申请加入了支队“红肩章理论宣讲队”。每逢节假日,杜威龙都主动来到驻地红色革命旧址,为各地游客讲解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红色历史。“随着掌握的党史知识越来越丰富,我讲解起来也自信多了。”杜威龙感慨道:“每当我走上讲解员岗位时,一种荣誉感和使命感便油然而生。”

今年3月,武警陕西总队组织“宝塔山下话党史”大型网络新媒体主题宣传活动。杜威龙作为支队“红肩章理论宣讲队”成员和战友们来到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拍摄短片。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再次站在中央大礼堂前,辉煌党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而3年前那个青涩的列兵已经成长为一名稳重的下士。杜威龙闭上眼睛,头脑中快速回忆了一遍讲稿,深吸了一口气。随着一声“预备,开始!”他面带微笑,把中共七大召开前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寻根之旅

■王一婷 耿鹏宇

【人物名片】张灵杰,武警河北总队石家庄支队上等兵,荣立三等功1次。

“我仿佛看到,五大书记坐在磨盘旁,围着地图研讨国内战争形势;我仿佛看到,毛主席在这里和当地群众拉家常、话生产;我仿佛看到,老乡转起磨盘,把磨好的粮食做成干粮,给‘最亲的人’送去……”

在武警河北总队组织的“党史讲坛”中,上等兵张灵杰正在倾情讲述“磨盘边布下百万雄兵”的故事。随着张灵杰的讲述,官兵仿佛又一次走进了西柏坡。

故事讲完,台下掌声一片。“张灵杰很会讲故事,他擅长用细节还原历史,让人产生兴趣。”指导员王永进夸赞道。

此前,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张灵杰随武警河北总队“红火炬”小分队巡回宣讲党史故事,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讲述驻地红色圣地西柏坡的故事。其实,张灵杰在入伍前对西柏坡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介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为了讲好故事,张灵杰查阅大量资料,可之前写的讲稿总让人感觉干巴巴的,没有“灵魂”。为此,他一次次走进西柏坡,追寻历史的根脉。

到西柏坡,看什么?

讲西柏坡,讲什么?

……

带着问题,张灵杰凝望西柏坡。在那里,一道泥墙围住的几间土坯房便是中共中央旧址;一部电话、两张地图、三套桌椅,就是当年中央军委作战室的主要物品……土屋斗室,质朴无华,党就是在这里创造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辉煌战绩。

这样的对比微妙又强烈,让张灵杰深受震撼和启发。他意识到,对历史的讲述不仅要取材于波澜壮阔的“大故事”,也需要深挖历史深处的“小细节”。

听着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述,一幕幕生动、热烈的历史景观把张灵杰的思绪拉得悠长。

西柏坡纪念馆里,旧衣、马灯、火盆等老一辈革命家生活起居用的简单物件,仿佛还在向年轻士兵诉说那段既艰苦卓绝又热情洋溢的红色岁月。

曾经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的小院里,毛泽东的报告“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似乎还在耳畔回荡。

党中央开赴北平时乘坐的吉普车静静地停放在展厅一角。张灵杰仿佛感受到共产党人对国家未来的深沉思索和无限憧憬。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党靠什么扭转乾坤?答案就在70多年前的这个小山村里。”张灵杰认为自己在西柏坡触摸到了党不断胜利的精神密码,找到了指引自己扎根军营的力量源泉。

在走近历史的学思践悟中,那些白纸黑字所记录的一串串时间、故事,变得不再干枯生硬,一个个字节仿佛脱离纸张,与眼前的土坯房、防空洞、作战室交相碰撞、浑然交织,在张灵杰心中铺展开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

沿着党的红色足迹,张灵杰重新品味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几个大字。回到中队,他重新整理了《“赶考路”上再启程》的文稿,将在西柏坡的所思所悟融入其中。拿着最新的讲稿,张灵杰满怀信心地说:“这一次,我相信一定能把西柏坡的故事讲好!”

责任编辑:迟语洋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