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人莫图报私恩-中工军事-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军事

观察

荐人莫图报私恩

2020-11-11 07:47:19 来源:解放军报

  领导干部都有荐人用人的权力。近日读史,两则古代官员荐人用人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一则故事的主人公叫羊祜,此人是多次率兵伐吴的晋国大将,很受晋武帝司马炎赏识。因病重从前线回到朝廷工作后,羊祜向晋武帝推荐杜预接替自己,并当面烧毁了荐稿。晋武帝不解:“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奏稿而不令人知耶?”羊祜回答:“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意思是说,官员任命是国家的事,把恩记在推荐人身上的事,他不能做。

  另一则故事的主人公叫李昉,此人是宋太宗时期的参知政事。对待求官者,李昉的态度是“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才可取,必正色拒绝之;或不足用,必和言温语待之。”对自己推荐的可能会用之人,李昉为何要“正色拒绝”?李昉这样解释:“用贤,人生之事;若受其情,是市私恩也,故拒绝之,使恩归于上。”意思是,对那些可用之人,若受其情,就是出卖私恩,所以当面拒绝。

  羊祜和李昉,都是当朝的高官,都有荐人用人的大权,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市私恩,即不以出卖个人的“恩典”来换取别人的谢意和好感。这二人秉公用人、不徇私利的高尚精神和品德,是对“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最好的回答。

  培养、推荐、提拔干部是领导的分内之事,是公事。将其视为自己手中的“私权”,凡给人一点“恩惠”,就竭力使人知晓在“事成”的背后,有自己的一份“功劳”,是自己“使了劲”“起了作用”,让人念念不忘“私恩”。这种“谢恩私门”的行为,虽只是少数官员所为,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使干部之间关系庸俗化,搞亲疏远近,破坏团结,其危害绝不可低估。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为显权威,示意朝廷凡升官者皆必谢恩她本人,其道大行,使官场攀龙附凤之风愈演愈烈,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权力共同体。有学者称之:“连党类以树虚誉”“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而导致结党营私、吏治糜废。

  当年,蒋介石通过市私恩、予小惠的收买之术,笼络了黄埔前六期学员中的很多人。这套权术对巩固蒋介石个人地位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种歧视性统军政策令国民党军内非嫡系部队反蒋起义、兵变和哗变不断发生。而中央军内的黄埔生倚仗特权,四处横行,民心丧尽,国民党统治区普遍称他们是“蝗虫”。历史一再证明,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搞门客、门臣、门附那一套,危害极大。

  自古以来,“不市私恩”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有识之士,都把为国荐高才看作是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决不从中谋取丝毫的个人利益。尽管受历史局限,古代的“不市私恩”带有效忠皇权之意,但其中蕴含的无私品格,却无碍于年深久远,即使在今天,仍能使人感到它的可贵。

  荐人用人图报私恩,与党的性质宗旨背道而驰,与党的组织路线格格不入,与党管干部原则水火不容。应当认识到,党员只有一个上级,就是党组织;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干部。离开党组织这个根本,个人的进步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感恩组织,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程,也是每一名党员的基本政治品质。

  强军兴军,要在得人。选贤任能,从来都是一支军队的“存亡之本,治乱之机”。“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假大君之名器以市一己之私恩乎。”不以“荐”为恩,不以“恩”市利,荐人用人时坚持五湖四海、德才兼备,这样用起来的干部,才能如“导弹司令”杨业功那样,“铸剑卫国报党恩”。

  (刘海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军分区)

编辑:刘云
 
 
 
 

图片

 

图片

 
 

专题

  • 专题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专题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

  • 专题

    2020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 专题

    领航强军新时代

  • 专题

    “最美退役军人”风采录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