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包袱不能背-中工军事-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军事

观察

“正确”的包袱不能背

2019-10-14 08:17:21 解放军报

  最近看到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新象王上任后,在选水源地、保护领地、分配食物等方面从没做过任何错误的决策,于是思想上有了“凡事我都是正确的”观念。

  一次迁徙时,一头大象对象王确定的路线提出了质疑。尽管象王觉得对方提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但由于怕采纳意见后丢面子,于是斥责对方:“我才是正确的。”结果,象王带领众象走向了绝境。

  谁都希望自己是正确的,尤其是肩负“出主意”重任的领导干部,如果主意正确,就会使所在单位的建设取得大的发展。但如果“正确”的认识形成了惯性,那就会如以色列一名思想家所说,“凡事都认为自己正确的人,注定会品尝失败”。

  实际上,承认自己不会事事正确、一贯正确,非但不会让自己形象受损,反而会给自己增辉。《贞观政要》载,唐太宗靠武力平定天下,用过很多良弓,自认对弓的好坏最有发言权。然而与工匠交谈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对弓的认识仍很不足,于是联想到“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此后,他更加勤于召见官员,“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遂开一代盛世。

  1944年,毛泽东在《学习和时局》中讲道:“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从陈独秀、王明到张国焘,都是自认为“正确”,听不得党内的正确意见,不仅自己犯了严重错误,而且给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鉴于此,陈云在《高级领导人要提高革命觉悟》一文指出,“背了‘正确’的包袱,就会跌筋斗”,跌了大筋斗的同志,哪一个同志不是因为骄傲,背上背了一个大包袱,上面写着两个字,叫做“正确”。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再怎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也不可能通晓一切,不可能绝对杜绝认识上的盲区、逻辑上的漏洞、判断上的偏差。更何况,时移世易,当时正确的,现在不一定正确;一时正确的,也不可能永远正确。尤其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主动卸下“正确”的包袱,让自己轻装、清醒前行。

  回望历史也会发现,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人,都是敢于“否定”自己的人。比如战国时期的齐威王,为了使自己的决策正确,他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此令下达后,齐威王收到了大量修正国策的谏言,国家随之得以大治,开启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良好局面。

  粟裕大将被誉为“常胜将军”。军事学者研究发现,在粟裕指挥的所有战役战斗中,“几乎没有大的错误”。粟裕是如何做到始终正确的?粟裕回答,“不吃败仗,就得竖起耳朵,听各级指挥员的意见”。比如,在孟良崮战役发起前,粟裕在征求作战意见时常对大家说,“我的不一定正确”“请再看看还有没有什么问题”。正是始终保持这种清醒,粟裕才打了很多“神仙仗”。

  习主席在《从政杂谈》中指出,干部作风有“四忌”,其中之一就是“自以为是”。所谓自以为是,就是总以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是对的,主要表现为思维固化、拒绝学习,孤芳自赏、妄自尊大,不愿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甚至在群众面前盛气凌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领导干部“决不允许在群众面前自以为是”。

  在最近热映的《中国机长》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当检查完驾驶舱仪器的助手告诉机长“经常检查,不会有错”时,机长对他说:“当你认为你总没错的时候,错一定会来找你。”不背“正确”的包袱,对习以为常的东西不熟视无睹,不把经验奉为法宝,从“守”的观念、“旧”的规矩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大胆创新突破,闯出一片新天地。

  (邓雪飞 作者单位:69224部队)

编辑:高冲
 
 

相关阅读

 
 

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专题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

  • 专题

    “最美退役军人”风采录

  • 专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 专题

    2019年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国际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