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运用须权衡利弊-中工军事-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军事

观察

战术运用须权衡利弊

2018-10-18 09:12:28 解放军报

  作战中,制约和影响战术运用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为利与弊两个方面。要求指挥员在运用战术时应辩证地权衡利弊,从而更好地趋利避害,为最后夺取胜利创造条件。

  权衡利弊,先要正确认识利与弊。战场上,利与弊不仅普遍存在于敌我双方,而且往往并存互寓。高明的指挥员,应该而且能够作到弊中见利,利中见弊,辩证地思考问题。在一次渡河作战中,某团指挥员认为原渡口有良好的进攻出路,河宽水浅,便于徒涉,却没有充分估计到这样的渡口也正是敌人防守的重点,致使两次强渡均遭敌岸火力阻击而受挫。后来经过现地侦察,认真分析研究敌情、河流及两岸地形情况,决定在另一地段选择新的渡场。这里虽然水深流急,岸高坡陡,不便于徒涉和机动,但水面较窄,对岸敌人防守薄弱,利于我出敌不意地强渡。结果在佯动配合下,强渡成功。有时候,指挥员的主观情绪对于能否合理地识利辨弊有直接影响。譬如,骄傲轻敌就不能清醒地估计到不利条件;对完成任务缺乏信心则容易过高估计不利条件;急功近利往往存在侥幸心理;震惊于意外情况常常会把并不严重的客观因素看得过重;防御时过高估计天然障碍的作用必然见利不见弊,就很难从困难复杂的情况着想,等等。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干扰指挥员的眼光和思维。

  权衡利弊,人人皆知,但实际做起来却有高低之分。究其原因,在于利与弊作为一对矛盾,两者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例如,地形开阔平坦利于展开攻击,但同时又不利于隐蔽;气象恶劣利于麻痹敌人,出奇制胜,但同时又给己方行动造成困难;争时间,抢速度利于抓住战机,但同时又不利于充分做好战斗准备。实战中,利与弊的关系十分复杂。有些情况下,甚至很难说清究竟是利多还是弊多。指挥员只有对利与弊两方面的所有情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作综合权衡,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所谓“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综合考虑利弊关系需把握好以下四点:

  首先,要见利中之弊,弊中之利。韩信之所以敢于摆下背水之阵,就是由于他从有害的因素中看到了赵军的骄傲轻敌,因而会倾巢而出的有利因素,结果打了胜仗。相反,三国的马谡,把兵摆在山头上,只看到“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的有利因素,而没有看到山上无水和易受包围的有害因素,结果丢失街亭,吃了败仗。

  其次,要对有害因素想得周到些。无数实例证明,如果对有害因素估计不足,出了漏洞,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军历来有个传统,就是立足于从最复杂、最困难的情况出发,做好充分的准备。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把这种思想概括为“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的原则。

  再次,要考虑利与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指挥员应具有变化发展的眼光,从而自觉地把握利弊转折点,为促使利弊转化积极创造条件。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是不利于埃军实施突破和向纵深发展的障碍,对埃军可以说是有百害无一利,可是,埃军在战前进行了详尽研究和反复试验,摸索了用“高压水龙”冲垮沙堤,派“蛙人”潜水破坏运河火障装置,从而使弊转化为利,有效地达成了进攻突然性,对以军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取得了初战胜利。

  最后,要考虑到敌人将如何趋利避害。敌我之间的斗智斗勇就包含了对利与弊的利用与反利用、限制和反限制。因此,不能忘记敌欲取利于我。战争史上,几乎每个巧妙利用时间、地形、天候、气象等客观条件而达成突然性的战例,都可以从失败一方一厢情愿的思考中找到根据。譬如,日本关东军如果想到苏军可能在大兴安岭方向上进攻,或许就不会那样疏于戒备;法军如果想到德军可能绕过“马奇诺防线”,也就不会那样“高枕无忧”。然而,悲剧就在于没有多想想敌人将如何趋利避害,因而当敌方积极创造条件,变害为利时,本来有利于己方的因素反成为招致失败的潜在因素。由此可见,趋利避害是敌对双方主观指导能力的竞赛,能“反以知彼,复以知己”者胜。

编辑:傅仁誉
 
 

相关阅读

 
 

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2018网络媒体国防行

  • 专题

    我与军队的不解之缘-中工网

  • 专题

    本网策划:“我”和军队的不解之缘

  • 专题

    2018年征兵工作进入倒计时-中工网

  • 专题

    第17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参加“联黎文化节”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