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难也要造出自己的武器-中工军事-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军事

装备

再难也要造出自己的武器

2019-09-20 07:37:03 解放军报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聆听这首雄浑激昂的《游击队歌》,人们不禁为歌曲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感动,然而许多人不知道,那段岁月同样记录着老一辈军工人自强不息的动人故事。

  “卢沟桥事变”后,尽管八路军开设了兵工厂,但缺枪少弹的境况并没有太大改善,手工仿造步枪的年产量只有500支左右,而且标准不一、质量不高,前方将士常常因装备不足而流血牺牲。如何自力更生,改变这种境况?老一辈军工人下定决心,再难也要造出自己的武器。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一支“八一式马步枪”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探寻这支枪的来历,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当时赫赫有名的黄崖洞兵工厂。

  1939年7月,日寇侵入榆社,设立在韩庄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被迫转移。

  为了给这座初生的修械所找到“新家”,左权多次进行实地考察,足迹踏遍山野。他认为,黄崖洞地形复杂、道路崎岖,敌人要想进入此地,“没那么简单”。

  韩庄到黄崖洞的路途,沟壑纵横、道路崎岖。负责转移设备的同志们深知,眼前这些设备,是华北敌后八路军的宝贵资源。他们开山修路、搬石填沟,用马拉、用肩扛、用手抬,艰难地运输一件件设备。

  抗战初期,人民军工生产能力薄弱,仅有十余部旧机床和一台三节锅炉。大山深处机声隆隆,大家争分夺秒地扩大生产。他们相信,机器在转,八路军就有武器,一切就有希望。

  到了1940年,黄崖洞兵工厂已经拥有近1000名工人,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大的兵工厂。那时,最高月产步枪430支,炮弹2000余发,年产武器可装备16个团,被朱德誉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老一辈军工人清楚,每一支枪,每一门炮,甚至每个零件的背后,都有军工人的一份坚守。对于76岁的下赤峪村村民彭娇娥来说,“坚守”二字的分量格外沉重。她的爷爷彭清理曾协助兵工厂征集和保管钱粮,日军闯入后,逼他讲出埋藏机器和粮食的地方,彭清理宁死不屈,日军将他的家人残忍杀害。

  彭娇娥这一辈子没有下过山,就是为了守护先人们的坟墓。让她欣慰的是,这么久过去了,爷爷的事迹依然广为传颂。

  1941年冬,日军投入重兵攻击黄崖洞,八路军迎敌作战,他们连夜制土雷、建碉堡、修工事、挖掩体,誓死守护黄崖洞。

  战斗打响,敌人发起猛烈攻击。17岁的司号员,一人据守投弹所,炸死敌兵20多名,最后壮烈牺牲;身负重伤的班长,躺在地上仍奋力高呼,鼓舞战友继续杀敌;坚守断桥的战士,衣服被燃烧弹点燃,索性扒掉衣物,光着膀子在风雪里继续战斗……最终,我军以少胜多,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当时,食物紧缺,老一辈军工人常常挖野菜和采树叶充饥;附近村民赶着毛驴为兵工厂运送机器和生产原料,几十里的山路,一走就是两三天。“这里很苦,但大家还是想来。”留学归国的专家程明升等人建功黄崖洞,他们忠于信仰、甘于奉献,为祖国军工事业书写下辉煌的篇章。

  岁月的河流静静流淌。曾经的黄崖洞兵工厂,现已建成了展览馆。馆内老式车床、人物蜡像和摆放的炮弹鳞次栉比,来到这里,人们似乎听到了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轰鸣的引擎声。

编辑:谷永光
 
 

相关阅读

 
 

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

  • 专题

    《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

  • 专题

    “最美退役军人”风采录

  • 专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 专题

    2019年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国际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