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方队不为人知的故事(组图)-中工军事-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军事

军民

民兵方队不为人知的故事(组图)

2019-10-09 13:36:57 北京日报

  陈梓钰在训练中曾被确定为方阵一排的0101号。张正晔摄

  张强高杨夫妻俩有个浪漫的约定。张正晔摄

  训练间隙,李倩雯给室友们读家书。张正晔摄

  北京日报记者 左颖

  10月1日,伴随着嘹亮的军歌,由朝阳区女民兵组成的“首都民兵师”受阅方队迈着整齐矫健的步伐走过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民兵方队队员来自朝阳区所辖24个街道、19个乡和所属教育系统、国资系统、卫生系统以及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联合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她们平均年龄26岁,平均身高172厘米,95.4%队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还有81名“妈妈队员”。为了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她们主动报名,放下工作、暂停学业、推迟婚期、挥别亲朋,集结阅兵训练场,将满腔赤诚的报国热情融入训练生活。她们帅气昂扬的精神面貌不仅为方队赢得了“民兵之花”、“铿锵玫瑰”的美誉,更成为了国庆阅兵现场一道靓丽的风景。

  陈梓钰:

  一辈子的珍贵财富

  从T型台到训练场,从走猫步到踢正步,从女大学生到受阅女民兵……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十几名女孩子在受阅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刻苦与坚韧完成了这次特殊的“跨界”,并在这份难得的人生经历中收获了值得一辈子珍藏的战友情。

  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陈梓钰说起话来快言快语,作为一名北服大四的学生,从最初报名开始,就在心里默默立下了一个小志愿,“必须要坚持到最后,无论多么艰苦都不能放弃,因为真的很想身着军装走过天安门。”因为表现突出,受阅训练中陈梓钰被确定为方阵一排0101号位置,对于受阅队员来说,这个位置既代表了光荣,也充满了责任。然而就在训练的关键时期,陈梓钰的右脚踝受伤了。

  由于病痛导致踢腿不敢发力,原本是方队排头兵的陈梓钰被从0101号位置调整到了0102号,“当时就觉得很自责,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让训练进度受了影响。”

  在养病休息的一段时间,陈梓钰每天都会一大早起来,目送着同屋姐妹出去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恢复健康的陈梓钰满血复活重新回到了方队中。聊起人生中这段受阅训练,陈梓钰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和姐妹们的“战友情”,“这是我从小到大离家时间最长的一次,虽然平时大学里也住宿舍,但在阅兵集训点里和姐妹们的这段战友情谊浓度太高,大家每天回到营房,互相取笑和安慰一下彼此肿得像小馒头的脚踝,这份感情真是一辈子的珍贵纪念和财富。”

  陈梓钰告诉记者:“军事化管理和生活也许这辈子仅此一次,点点滴滴的回忆都深深印在心里了。”

  李倩雯:

  飞越3000公里的家书

  民兵方阵中的李倩雯是一位可爱的拉祜族姑娘。参训前她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在她的行李中,一封来自云南边陲小镇的家书是她面对高强度训练时咬牙坚持的最大动力。

  “我的家乡在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我们全县有30多万人,26个少数民族。我家也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倩雯充满自豪地介绍说,家族里的成员分属傣族、彝族、拉祜族和汉族。母亲是一名教师,父亲是一名公安干警。倩雯参加70周年国庆阅兵的消息传到家乡以后,她从小到大的每一次经历,都成了亲戚朋友聊不完的话题。

  “我到现在都记得我们全家第一次来北京的经历,当时觉得天安门可真雄伟壮观,在地图上我们家和北京相距3000多公里,小时候觉得这几乎是个遥不可及的距离。”如愿考上北京的大学后,倩雯和同学专门到天安门拍照留念发给远在云南的家人。这次寄到兵营的家书中,妈妈深情地写道:“现在因为女儿的缘故,在我们心里,天安门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距离如此之近。我们全家都心系首都北京,更惦记倩雯。作为全国几十万拉祜族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的唯一代表,一定要好好训练,因为你在追逐个人梦想的同时,也在实现着家乡父老的期望。”倩雯说,这封家书她会和受阅时穿的军装一起好好保存,因为“里边有太多的记忆和难以表达的情愫”。

  高杨:

  最浪漫的约定“天安门见”

  10年前,他们因为阅兵相识、相恋;10年后,他们把三岁的女儿留给家中的老人,两人重新走上阅兵训练场,共同演绎了一段阅兵佳话。今年的国庆节对于两次参加阅兵的民兵方队队员高杨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她和同为阅兵方队队员的爱人张强有着一份浪漫的约定,“他是在预备役方队,‘我们天安门见’也算是我们俩的一个共同心愿吧”。聊起这个埋在心底的小“秘密”,有些羞涩的高杨表情中充满了甜蜜,“从上一次大阅兵到现在,相隔10年,我们从恋人变成了爱人,能够再次参加阅兵,走过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这应该算是这辈子最浪漫的事了吧。”

  时间回到2009年,阅兵结束后刚刚返回驻地的高杨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这个电话就是张强打来的,那时候他也是在预备役方队,和我的一个同学在同一个方队,合练休息的时候我们曾经打过招呼。后来十一当天一回到阅兵集训点,他就从同学那里要了我的电话,现在想想有点儿‘蓄谋已久’的意思。”高杨和张强就这样因为阅兵相识相知相恋走到了今天,现在结婚7年的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漂亮的宝宝。“接到上级的抽组任务后,家里双方的老人也都特别支持和给力,”对于接到通知时的情景,高杨至今都历历在目,“我先接到的通知,那天正好是大年初五,第二天中午我就收拾东西出发了。走的时候宝宝还在睡午觉,那也是第一次和宝宝分开,当时心里确实有些难受,咬牙挺过来了。”

  张强说,经历过阅兵仪式的战友们都能明白,这种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第一次完成阅兵任务后,张强和高杨就已经做好了“召必回”的准备,“小家的困难在这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面前不算什么。”

  在初训期间,夫妻二人分别在不同的营地,虽不能见面,但心却彼此挂念。手机只有在每周休息日时才能使用,而且只有半天时间。这难得的通话,他们说的最多的是“加油、坚持、阅兵集训点见”。

  从集中训练开始,两人所在的民兵方队和预备役部队方队训练场地相距不足百米。休息时远远地四目相对、训练场上的偶遇成了甜蜜的瞬间。而再次成为阅兵战友的他们,约定也从“阅兵集训点见”变成了“天安门见”。

  在充实的受阅训练期间,孩子是夫妻二人最大的牵挂。女民兵方队中的81名“妈妈队员”每个月有探亲假,这既是高杨最开心的时候,也是她最难过的时候,“我每次从家里离开,宝宝都会说,不许妈妈走。狠心关上房门的那一刻心里真是痛的”。而对于张强,每当探亲回来的妻子和他在电话里聊起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点滴进步,他都会听得格外认真,训练的伤痛没让他皱过一次眉头,而谈到女儿,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瞬间红了眼眶。

  夫妻二人长时间离开家,女儿在幼儿园里学会了画画、跳舞,也渐渐习惯了幼儿园生活。如今的他们兑现了“天安门见”的约定。在最好的年华里遇见了对方,在新时代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也许这就是爱情最好的模样。

编辑:高冲
 
 

相关阅读

 
 

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专题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

  • 专题

    “最美退役军人”风采录

  • 专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 专题

    2019年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国际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