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最美退役军人”守护的军史记忆(组图)-中工军事-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军事

军民

一位“最美退役军人”守护的军史记忆(组图)

2019-08-18 14:50:10 解放军报

  一台缝纫机的长征

  前苏联影片《列宁在十月》当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影片主人公之一瓦西里的妻子用手摇缝纫机缝制衣裳。当年,江西中央苏区的红军裁缝葛接调,就用这种手摇缝纫机缝制红军军装,并挑着它走过万里长征。

  葛接调于1928年加入红军,因为早年当过裁缝,被分配到中央纵队缝纫班工作。到缝纫班后,领导交给他一台德国“飞人牌”手摇缝纫机。从此,他便和这台缝纫机有了不解之缘。葛接调常跟缝纫班的战友说,缝纫机日常维护非常重要,该上油的地方必须上油,比如针杆轴、梭芯和曲轴等部位。行军的时候,他用防雨布将缝纫机包好,以防缝纫机遇水生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葛接调已经是缝纫班的班长。他肩挑缝纫机离开了中央苏区,离开了他心爱的家乡。过湘江后,红军中央纵队强行军,有人劝葛接调:中革军委印刷厂的机器设备都扔了,你这台缝纫机还要它干什么?葛接调没有回答,他心想,这台缝纫机曾经给无数的红军缝制军装,八角帽上的红五星也都是用它扎上的,怎么能说扔就扔呢!它早已变成他的无声战友。就这样,葛接调仍然挑着缝纫机走在长征路上。

  过湘江不久,部队从一座山的陡坡下来,葛接调发现担子里的油壶不见了,别人劝他算了别再找了,可他还是冒着危险原路返回,终于在草丛里找到了那个油壶。于是,他把油壶重新固定,又把缝纫机的担子挑在肩上继续赶路。就这样,他把缝纫机从江西挑进了贵州。

  几十年后,葛接调对子女说,长征到了贵州只能算个开始,更艰巨的路程还在后面。半年后,红军来到川西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因为高山缺氧,再加上挑担负重,更是举步维艰,危险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可他硬是坚持了下来。过草地是红军长征最艰难的一段路程,那是一段生命禁区,杳无人烟。这时,又有人劝葛接调放弃那台缝纫机,可他仍然不肯放弃。他坚定地说:“跨过这一步,前面就是陕甘,我怎么能放弃呢?!”他又挑起缝纫机走在队伍中。

  松潘沼泽一望无际,红军行军只能从这个土墩跳到另一个土墩,小心翼翼地前行。而挑着扁担的葛接调却不行,他只能按部就班地在水中前行。更困难的是,四周都是水,担子放不下,他很难找到一个地方休息。进草地的第四天,他终于发现一个比较大的土墩,于是他把挑缝纫机的担子放在上面,自己则坐在另一个土墩上休息。当时,葛接调又累又饿又困,为了使自己精神起来,他抹了一下脸上的泥浆,又往嘴里填了一把青稞,站起身挑起担子继续在沼泽中前行。三天后,他终于挑着缝纫机走出了草地。

  1935年10月,红军裁缝葛接调挑着他心爱的缝纫机,走完了万水千山到达陕西省保安县吴起镇,结束了万里长征。在红军的军营中,又能听见他的缝纫机“哒哒哒”的响声。不久,他接受了一项光荣任务,给毛主席做棉衣。当棉衣做好送去时,正赶上直罗镇大捷,毛主席把棉衣穿在身上连说:“好!好!谢谢你呀!”这是这位红军裁缝一生最高兴、最难忘、最幸福的时刻。

  一枚“藏”在体内几十年的弹片

  身材魁梧、一口浓浓的山东口音,笔者初见晏世禄的第一感觉就是晏老年轻时肯定是标准的山东大汉。或许正是晏老过硬的身体素质,才撑得住一枚弹片在他体内“藏”了几十年。

  晏世禄14岁就参加了八路军,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多次战役战斗,多次负伤。可要说他体内的那枚弹片,还要从抗美援朝说起。

  1952年冬,志愿军第40军在朝鲜开城以东的马良山守备,晏世禄在军文工团任政治协理员。当时,为了鼓舞前线官兵的战斗士气,上级要求把战斗英雄和模范人物事迹编写成文艺节目进行汇报演出。

  那天,大约是下午4点左右,晏世禄带着大家正在排练节目,突然敌人飞机来了,侦察了一圈扔下两个炸弹便飞走了。大家没怎么当回事,谁料到晚上八九点钟,彩排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时又听见了敌机的轰鸣声,随后敌机扔下了数枚子母弹,这种炸弹落地四处开花,杀伤面积很大,文工团驻地顿时变成一片火海。

  因为当时情况紧急,晏世禄在指挥大家疏散隐蔽时,不幸腰、腿部被炸伤了。待敌机飞走,全团初步清查共死伤27人。眼看演出的日子日益临近,不少主力队员相继受伤,晏世禄心里十分着急。

  上级决定及时把伤员送往后方医院,同时要求演出队减员不减任务,完成好汇报演出。当时,晏世禄被要求送到野战医院手术,把弹片取出后送其回国。可晏世禄坚决不同意回国。就这样,晏世禄在朝鲜战场养好了伤。伤好后,晏世禄被调到新单位执行工程建设任务。

  抗美援朝结束回国后,由于晏世禄工作繁忙,身上的这痛那痒也被工作分散了注意力。在一个大项工程上,由于投资大、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晏世禄整天琢磨着怎样既快又好地干好工作。有一次,晏世禄的通信员发现他的坐骨正下方有个包,晏世禄虽然觉得不对劲,可还是没有放在心上。后来,晏世禄带着团队连轴转,成功发明了用沙筑坝的绝招,受到了阿尔巴尼亚、日本等国科技人员的交口称赞。

  离休后,晏世禄经常应邀到各地宣讲革命历史,讲课站时间长了发现腿发麻,坐在学校的硬椅子上还屁股痛,慢慢地坐骨正下方的包块越来越大。晏世禄只好到医院去检查。做CT时,令人惊讶的是,包块中有一个亮点。

  医生为其手术后发现,这个包块是一个比鹅蛋还要大一圈的肉瘤,一层一层剥开才发现,里面竟是一枚炸弹弹片。它有一截手指头大小,呈立体的锐角三角形,重量有5克左右,锋利的棱角有六七个……一场虚惊后,医生和家人都在问一个问题:“这枚弹片是什么时候进入他的身体内的?”此时晏世禄才想起来这枚弹片很可能是在抗美援朝中负伤留下的。

  后来,晏世禄把这枚弹片捐给原沈阳军区后勤史馆。如今,徐文涛馆长常会用这枚弹片的故事来激励年轻官兵拿出像晏老对待革命事业那份热忱来投身强军事业。

1 2 3 共3页

编辑:谷永光
 
 

相关阅读

 
 

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

  • 专题

    《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

  • 专题

    “最美退役军人”风采录

  • 专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 专题

    2019年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国际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