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井冈山,感受“红军传人”谱写鱼水新篇-中工军事-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军事

军民

踏访井冈山,感受“红军传人”谱写鱼水新篇

2019-05-05 08:03:16 中国军网综合

  井冈山,“红军传人”谱写鱼水新篇

  ■记者 乔振友 通讯员 曾 飞

  90年前,革命烈士鲜血染红的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八角楼的微弱灯光点燃了革命的燎原之火。

  90年后,勠力奋斗谋幸福的井冈山成为中国减贫事业的里程碑。井冈山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新征程中持续发力,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也成为中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县。

  从中国革命的起点到走在中国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前列,井冈山人民始终没有忘记人民子弟兵的携手相扶,更始终感恩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近日,记者踏访井冈山革命老区,感受“红军传人”谱写的军民鱼水新篇。

  红色标语:见证为民服务宗旨

  在井冈山朱砂冲林场行州村一栋老宅的屋檐下,有一幅写着“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大字的红色标语。历经90多年风雨,标语依然清晰可见。

  莽莽山野,悠悠岁月。这15个大字,穿越历史时光,见证了人民子弟兵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

  翻阅《井冈山市志》,200余个军爱民故事被载入其中——

  1952年,宁冈县大队组织民兵2863人,为510户军烈属家庭代耕土地283公顷。

  1991年,人武部组织干部和民兵3000余人次,开发荒山荒坡,造民兵林8.91公顷。

  2010年,武警井冈山中队与黄坳村9户村民结对帮扶,捐赠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

  2013年,原南京军区协调华东五省一市与井冈山市开展“三联”活动,落实援建项目50个……

  千里寻故地,旧貌换新颜。4月10日,记者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走进坳里乡寨下村。眼前出现一座小桥,桥头立着一块醒目的石碑:军民同心桥。人武部领导告诉记者,以前这座桥因年久失修,每遇大雨来袭,来往群众只能涉水过河。2015年,江西省军区筹措资金500余万元,组织民兵力量奋战3个月修起了这座桥。

  搭的是桥,连的是心。95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唐守志逢人便说:“当年红军把木桥架到山里,如今子弟兵把水泥桥修到村里,红军的队伍没有离开。”

  红色交接:结“扶贫亲”成为传统

  “渡陂河畔,鱼水情深;东部战区,情系老区;慷慨捐资,百姓之福……”这段记载东部战区助力井冈山脱贫攻坚的文字,如今在革命老区广为流传。

  4月11日,一场春雨降临。走进坳里镇渡陂村,一栋客家风格的三层小楼房映入眼帘。这是东部战区出资援建的项目,楼内党建活动室、远程教育室、会议室、图书室一应俱全。

  “新修的村部不仅是建强支部的场所,也是军民共建的阵地,感谢解放军!”年逾古稀的老支书兰冬祥一提起这事就激动不已。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2013年,在原南京军区的倡导下,井冈山市人武部与经济发达的上海长宁区、江苏省海门市等9个市(区)人武部携手开展了“联学创新理论、联创先进组织、联建文明乡村”的“三联”活动,调动优势资源对口援建井冈山9个乡镇,9万多老区人民获益。

  2016年,新组建的东部战区接过原南京军区的接力棒,让“三联”活动延续下去。当年,东部战区捐建的寨下至渡陂的山村入村道路顺利贯通。

  这条路本就是一条红军路。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从三湾出发,途经此处短暂休整,平整了这条泥土路。如今,子弟兵再次整修这段路,点燃了村民致富的希望。

  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升华。在井冈山市人武部,有一套延续了几十年的“红色交接”仪式:凡新调入的干部职工,读的第一本书是《井冈山革命斗争史》,上的第一堂课是瞻仰烈士陵园,唱的第一首歌是红军歌谣,吃的第一顿饭是红米饭南瓜汤,下基层的第一件事是结“扶贫亲”。

  井冈山群众都知道,人武部干部职工的标志是一身迷彩服,随身携带民情日记、帮扶手册、挎包水壶和干粮袋“四件宝”。这几年,他们走村串户,吃碰饭、住农家,与贫困户连心结亲,持续帮扶不断线。在黄坳乡石角村,龙秀芹老人临终前嘴里还念叨着“想再见见人武部的人”。

  “红军一天”:探索红色旅游脱贫新路

  红色沃土孕育了中国革命。在井冈山,当年追随共产党参加红军的有18万人;在1927至1929年两年多的革命斗争时期,平均每天有近60名红军牺牲。那坚韧挺拔的井冈翠竹,见证了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也见证了老区人民的牺牲奉献。

  “人民子弟兵有责任帮助老区人民增智立志、脱贫致富,让他们振作起来、奋斗起来。”吉安军分区政委邹铁平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积极发动民兵、退役军人和红军后代带头示范,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大家脱贫。

  茅坪乡坝上村,当年毛泽东在此写下《宁冈调查》等著作。为帮助该村早日脱贫致富,人武部与乡、村干部一道挖掘红军故事,追寻红色足迹,与井冈山市教育培训机构共同打造“红军一天”体验式红色旅游项目,让学员在一天内体验急行军、救伤员、自做红军餐等内容,坝上村也找到了一条通过红色旅游脱贫的新路。

  村支书李国锋说:“我的曾祖父是李筱甫烈士,我也当过兵,作为红军的传人和退役军人,我有责任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春雨绵绵,云雾满山。神山村,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深度贫困村,如今游人如织。2016年春节前夕,习主席沿着湿滑的山路辗转来到这里。“他走进来一间一间屋子看,还坐下来和我们算收入支出账,问家里种了什么、养了什么……”村民彭夏英记忆犹新。

  彭夏英是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让记者感佩的是,她作为红军后代的坚韧执着。她的丈夫是名退伍老兵,早些年腿部受重伤,不能干重活。7年前,村里评审低保时,村干部上门要她填表,她却婉言谢绝:“作为红军后代,我要起带头作用,低保名额还是留给更需要的人吧。”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趾头,疼在老妹的心里头……”告别神山村时,耳畔传来悠远的客家民谣,记者眼前不由浮现出“十送红军”的场景。

  井冈青山在,脱贫终梦圆。然而,脱贫不是终点,在通往小康的路上,军民携手再出发。

编辑:韩京华
 
 

相关阅读

 
 

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 专题

    “最美退役军人”风采录

  • 专题

    “春暖花开”策划|军事4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伟大成就

  • 专题

    2018网络媒体国防行

  • 专题

    我与军队的不解之缘-中工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