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这里走向战场——“蓝军司令”与“基地司令”头脑风暴纪实(组图)-中工军事-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军事

军旅

我们从这里走向战场——“蓝军司令”与“基地司令”头脑风暴纪实(组图)

2020-02-17 09:28:20 解放军报

  冬日的海军某联合训练基地,在明媚阳光下显得格外宁静。战舰静静地停泊在港湾,一字排开的各式战车在训练场上枕戈待旦,指挥所里也少了往日的剑拔弩张……呈现在官兵们眼前的,不再是热闹紧张的实兵对抗。然而,在基地导调大厅,一场没有硝烟的智力角逐正在进行:来自全军各训练基地的司令员和各支蓝军部队的“蓝军司令”相聚于此,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谋划训练基地实战化练兵的未来。

  “这里”到底是“哪里”

  全军各训练基地,不论是战术训练基地,还是联合训练基地,在其大门入口或者办公楼前的醒目处,或镌刻在石头上,或立在高高的铁塔上,大都有这么一行令人热血沸腾的标语:从这里走向战场!

  这句标语,几乎成了我军训练基地的“标配”。

  “这里”到底是“哪里”?或者说,训练基地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在普通人的印象里,训练基地就是一个训练场地,供部队练兵和演习之地。但在“蓝军司令”和“基地司令”们的眼中,基地可不是一块场地,它承载的是一个梦想。

  军委训练管理部领导说,对于部队来说,训练基地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地方,来之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了之后就要准备“脱一层皮”。对抗若是失利,部队回到营区,没有相当长的时间,别想疗好身上的“伤疤”和心中的“创伤”。总之,经过训练基地这个大熔炉的淬火,部队的战斗力必须有大的提升。

  陆军某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司令员黄方敏,结合近年来组织系列实兵对抗演习的经验,认为基地要以“抗”施“压”强调全过程对抗、以快加“压”强调快节奏演练、以“难”增压强调非对称检验,为实兵对抗构建一个贴近实战的战场环境,逼迫对抗演练部队急起来、忙起来、快起来、乱起来,甚至败下阵来,在脸红出汗、手足无措中练强实打实的胜战能力。

  驻新疆某部中心陈主任,是一个把青春都献给了训练基地的“老兵”,也是一个很有想法、很有创意的指挥员。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他心目中理想的训练基地:练兵过程中能够从挫折失败中吸取教训看到希望,练兵结果上能够从紧张压力中取得成功感到喜悦。

  来自我军学界的专家们,则向“蓝军司令”和“基地司令”们披露了外军训练基地建设情况。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李抒音给大家介绍说,目前世界军事强国所拥有的训练基地数量都在两位数以上,而且类型和品种齐全,几乎可以做到未来战争在哪儿打,就可以给你“克隆”一个与此极为逼真的战争环境。

  世界一流军队的基地建设,都秉承着这么一个理念:如果不提供真实的训练环境,不模拟出真实的威胁情景,就是对准备上战场士兵的最大伤害。正是因为追求训练环境最大程度与战场相一致,那些经过训练基地淬炼并经历了实战的士兵,才会感叹“实际战斗中有的甚至还达不到训练基地的难度和强度”。

  如何来定位我军训练基地的使命和任务?这是一个摆在大家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大家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或许担负的任务和角色不一样,但目的显然只有一个:训练基地就是战斗力的“孵化器”、设计战争的“试验田”、制胜强敌的“准战场”。

  谁是基地的主角

  基地不仅仅是一块训练场地,它还有蓝军、导调力量、后勤保障部队、电子对抗团队等等。

  一般说来,蓝军是训练基地的主角。部队进入基地训练,重点就是对抗,核心是与谁对抗?在这一点上,蓝军责无旁贷。

  每一支走进训练基地进行实兵对抗的参训部队,都会关心自己的对手是谁?这一次,参加“头脑风暴”的“基地司令”和“蓝军司令”们,都非常关注蓝军的建设,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蓝军。

  一直被“红军”“悬赏捉拿”的陆军蓝军旅旅长满广志说,自己所带的蓝军旅已经改成了合成旅。“部队的名称改了,所承担的实兵对抗的训练任务变得更加多元,比以往也更加繁重。”

  满广志给记者描绘了他心中的蓝军样子:一是像,形像神似,能让演练对手看到强敌的影子,体验到强敌的特点;二是实,作风严实,贴近实战真对实抗;三是强,能力超强,能把对手逼到绝境,难到极致。

  被同行誉为“诗人”的驻新疆某部中心陈主任心目中的蓝军则是这个样子的:像蛟龙一样神秘而又强大,像狮子一样霸气而又自信,像野狼一样狡猾而又冷静,像苍鹰一样高傲而又敏锐。

  黄方敏司令员心目中的蓝军则非常现实:以“几近一致”的外在形象打造对抗实体,以“深入骨髓”的深蓝思维筹划对抗行动,以“专业灵活”的战术行动打磨“红军”战法。

  近些年来,空军某部司令员皋古卫多次参加中外空军联演联训,外军蓝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作战理念先进、综合素养全面、技战术水平高超。所以,他期待我军未来的蓝军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练即战”思想理念的塑造者,紧盯强敌练兵的倡导者,战法精髓运用的传递者。

  刘晓光是火箭军某蓝军部队指挥员。虽然担任“蓝军司令”的时间不长,但在与参训部队的对抗中,围绕“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探索开展合成训练、指挥所筹划训练、等效检验性训练等方法路子,不断升级“侦、扰、打、破”对抗体系。通过“准战场+假想敌”的实战化训练模式,他要使蓝军真正成为难局、危局、险局的制造者,成为打赢未来战争的磨刀石。他认为蓝军对前来对抗的“红军”来说,就该“更加有利于发现短板弱项、更加有利于改进战术战法、更加有利于提高训练质效”。

  时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军事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影响战争样式、作战方式和部队编成,也深刻影响军事训练的理念、内涵、手段和环境,正在深刻改变训练基地的建设和模拟蓝军的构建。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员朱启超,给大家介绍了先进技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以及对实战化练兵的影响,在大家头脑中掀起了不小的“风暴”。

  朱启超提出的观点与众不同:我们的训练基地不仅要拥有实体蓝军,还要组建虚拟蓝军。随着智能化、虚拟化技术的发展应用,军事训练的模拟仿真内容正在兵棋推演、混合现实、混合智能、数字孪生等方面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开发出新的训练样本和训练场景,最大限度地缩小了训练与实战的差距,使受训对象在虚拟战场环境中得到近似实战的历练。

  如何建立一支蓝军,构建一支什么样的蓝军,也是此次“头脑风暴”热议的话题。

  大家认为,蓝军是基地建设的“关键少数”,既要建设战术蓝军,也要建设战役和战略蓝军;不仅要建设传统意义上的实体蓝军,还要建设电子蓝军等专业化的虚拟蓝军;既要建设专业蓝军,还要组建兼职蓝军;不仅要建设穿军装的蓝军,还要组建不穿军装的民间蓝军……

  总之,蓝军建设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抓住模拟蓝军“磨刀石”这个核心作用,紧贴实战化需要,建设符合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的“假想敌”。

  究竟如何走向战场

  与声名远扬的陆军蓝军旅旅长满广志相比,空军蓝军旅旅长汤海宁则低调得多,而且还有几分神秘。

  不过,在空军部队,汤海宁旅长是响当当的牛人,是一个令人生畏且非常具有“侵略性”的“蓝军司令”。

  空军蓝军旅于2015年在一次演习中首次在公开报道中亮相。组建之初,蓝军旅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它应该是所有人都打不败的。

  事实也是如此。组建伊始,空军蓝军旅参加了一场陆空对抗演习。在对地突防突击中,他们以7比0完胜对手。此后,这支蓝军在旅实兵对抗中,几乎做到了屡战屡胜。

  对抗中,他们能拥有“碾压性”的优势,并非偶然。蓝军旅列装了空军现役最先进的机型,飞行员从全空军选拔,不乏“金头盔”得主和空战高手……

  在一定意义上,这支蓝军自我锤炼,让自己真正做到了“战术素养高、对抗能力强、战斗作风硬”。

  那么,打败对手是蓝军的唯一目的吗?

  汤海宁旅长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说,空军蓝军要成为“红军”面前跳一跳才能够到的“苹果”。

  近两年来,空军蓝军旅“送战上门”,主动到“红军”的任务空域进行红蓝对抗,这也使对抗环境更加贴近实战。

  在对抗中,他们会展示自己狼一般的“侵略性”,但不求碾压对手,而是“降维打击”,主动拉低自己的“身价”:对手是“大学一年级”的水平,他们就主动把自己降到“大学二年级”的水平与其对抗。

  数场实兵对抗下来,对手输法不一样,却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收获了成长和进步,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应对现代空战的自信和勇气。

  海军指挥学院作战试验室蓝军中心主任龚佳,在与各路精英的碰撞中,自己号称是全军最小的“蓝军司令”。

  论职务,他是最低的,手下也只有 “十来条枪”,但他的雄心壮志可不小。

  这位在护卫舰上当过4年航海长的“蓝军新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从不思考一枪、一车、一船、一机的得失,他模拟看重的是战役级以上“蓝军司令”的“大脑”,深度研究蓝军指挥系统的作战理念、原则、方法、特点和手段。

  全军各基地在演真扮像“蓝军躯体”的时候,龚佳的团队则醉心于对“蓝军大脑”的精准模拟。这给我们打开了另外一扇领略“现代蓝军”的窗口,也给我们展示了更为超前的追求。

  更具有想象力的,是海军某联合训练基地司令员沈一兵。

  站在沈一兵的办公室,推开窗户能眺望无边无际的大海。沈司令员说,我们的训练基地占地面积是全军最小的,但我们面朝的大海,都是可供我们进行实战化练兵的天地。

  沈一兵显然没有仅仅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论是基地建设也好,蓝军的模拟也罢,都要秉承“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他说,请进来,民间的力量可以参与我们的基地建设,也可以参加蓝军的建设,成为扮演蓝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外军已经这么做了,有些专业蓝军的扮演,就直接外包给了民间公司。

  “近年来,中外联演联训的蓬勃开展,是我们走出去的一个极好抓手,我们从中获益匪浅。”但沈一兵认为这还不够,部队兴起的“拿敌练兵”也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应该说,“拿敌练兵”是最贴近实战的“红蓝对抗”。

  在沈一兵的“想法”中,不论是基地的建设,还是蓝军的模拟,都不能形而上学,而应做到不拘一格,“红军”怕什么、缺什么,蓝军和基地就模仿什么、提供什么。

  唯有拥有比大海还要宽阔的思维、比天空还要高远的理念,才能成为实战化练兵的主人。所有从我们这里走出的,不仅能坚定地走向战场,更要自信地走向胜利!

  图片说明:全军各训练基地的醒目处,都有一行令人热血沸腾的标语:从这里走向战场!

  韩一民、王秋实、张文博、郭 鹏摄

  (记者 范江怀  特约记者 吴  旭 )

编辑:张洁
 
 

相关阅读

 
 

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专题

    领航强军新时代

  • 专题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

  • 专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0周年

  • 专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