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女扫雷手奔赴黎以边境雷区 不到半年排雷近200枚-中工军事-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军事

军旅

我军女扫雷手奔赴黎以边境雷区 不到半年排雷近200枚

2019-11-11 07:32:28 中国军网综合

  第18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士官杨怡鑫、鲁艳红、张华杰——

  铿锵玫瑰雷场显身手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孙 帅

  “多年以后,这里会长出茂盛的植被,或许会有人盖起了房子、种植了果树、畜牧着牛羊……”尽管身处地雷遍布的“死亡地带”,但来自中国的3名女扫雷手已经开始憧憬这里的美好未来。

  地中海东岸,约120公里的黎以临时边境“蓝线”绵延山间,这里地势复杂,遍布地雷。数月前,“蓝线”雷场第一次迎来中国女战斗员,她们是第18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的杨怡鑫、鲁艳红、张华杰。

  扫雷车队要在4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上颠簸近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雷场。呼啸的狂风挟沙带土,烈日下的山坡热浪滚滚,加上随处可见的骷髅头警示标志和锈迹斑斑的铁丝网,恶劣的环境让初来乍到的3名女扫雷手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从训练场到真实雷场,首先要过心理关。”鲁艳红主动请缨第一批进入雷场进行勘察。机械装备开辟的安全通道上满是地雷爆炸留下的弹坑,警戒线外侧还偶有裸露地表的地雷。亲眼目睹危险,鲁艳红更加小心谨慎。她很快适应了雷场,严格遵循扫雷标准作业程序,第一天进行扫雷作业就成功排出一枚以色列4号反步兵地雷。

  “我始终相信业精于勤、熟能生巧,过硬的专业技能会让我在扫雷作业中游刃有余。”张华杰提早深入研究扫雷理论,现在又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每当遇到新难题,她总是虚心请教扫雷经验丰富的老班长,直到所有疑问得到圆满答案。在作业轮换后,张华杰常常会选择留下来,在下一位作业手扫雷时观察学习,并听取扫雷小组长的指导。日复一日,张华杰的笔记本上记录了大量珍贵的扫雷经验和工作心得。她总结的扫雷打油诗朗朗上口,很快在维和官兵当中传播开来。

  

  3名女扫雷手进行作业轮换。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孙 帅摄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杨怡鑫用行动诠释了这个道理。手持十余斤重的探雷器长时间探测信号源需要足够的手臂力量,她一有空闲时间就铆在健身房“举铁”。跪姿挖雷时,当地一种叫做“草蜂窝”的带刺植物扎进手掌和双腿,又疼又痒,她强忍着坚持作业,慢慢地手掌长出了老茧、体内产生了抗体。挖到蛇窝和毒蝎子是杨怡鑫最害怕的事,这时她就想办法重新开辟通道,等蛇蝎走后再返回继续作业。“遇到的困难足够多,就觉得没有困难了”,这是她成长的切身体会。

  搬物资、设场地,男兵干的基础性工作女兵们一样不落。张华杰坦言:“选择战斗岗位,就是选择挑战自我,不会的工作可以学,不足的能力可以练。现如今,我也能独当一面。”

  自今年5月底部署到任务区以来,3名女扫雷手在“蓝线”雷场上合计已清排地雷近200枚。严格遵守标准规范的扫雷作业程序,她们已经消除了初次直面真实地雷的恐惧;凭借坚忍不拔的精神不断攻坚克难,她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支撑你们执行维和扫雷任务的动力是什么?”面对提问,杨怡鑫的回答真切而又朴实:“代表中国军人走出国门是种荣耀。作为女兵走上战斗岗位,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我们特别自豪。”

  专业越来越精通、工作越来越顺畅、成果越来越丰硕……铿锵玫瑰雷场显身手,她们始终不忘初心和梦想——扫除边境雷患,让当地人民过上和平美好的生活。回想起初到黎巴嫩,第一次从营区到“蓝线”雷场路上的所见所感,巾帼扫雷手们记忆犹新,但现在再谈起这段经历,她们脸上已然多了几分从容。

编辑:谷永光
 
 

相关阅读

 
 

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专题

    领航强军新时代——中工网

  • 专题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

  • 专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0周年

  • 专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