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等功荣立者侯立军:冲向军事医学最高峰-中工军事-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军事

军旅

记一等功荣立者侯立军:冲向军事医学最高峰

2019-08-19 09:31:15 光明日报

  冲向军事医学最高峰

  ——记一等功荣立者、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侯立军

  大脑,人体最神秘最复杂的器官。颅脑创伤,是现代战争中致死和致残率最高的外伤之一。我国的颅脑战创伤救治水平,一度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侯立军的实验室里,总是摆列着一个个“头颅”。颅骨穿透伤模型、颅脑爆炸伤模型、颅底神经结构模型……为了攻克颅脑战创伤救治的技术难题,他已扎根这一研究领域20多年,完成了数千例颅脑外伤的救治,为我国的军事医学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今年“八一”前夕,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通令为侯立军记一等功。喜报传来那一刻,他仍奋战在手术台上。

  打通颅脑战创伤救治的“最后一公里”

  在本世纪初,侯立军就牵头创建了颅脑爆炸伤救治的关键理论,并主编了国内第一部开放性颅脑损伤专著。然而,面对国内颅脑创伤整体致死率仍偏高的现状,2008年,已在业内饶有名气的侯立军远赴世界顶尖的神经外科中心——德国洪堡大学和汉诺威国际神经研究所学习。一年后,他在现代颅底外科开拓者斯莫尔教授的推荐下,来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深造,在著名的“手术设计实验室”深入研究影像引导神经外科、内镜神经外科和脑功能区定位技术。那段日子,侯立军白天连上数台手术,夜里边译边学医学前沿文献。如此刻苦,只为掌握世界一流的战创伤救治技术,早日报效祖国。

  归国后,侯立军致力于打通颅脑战创伤救治的“最后一公里”。在当时模型缺乏、术例不足的条件下,他除了出门诊、做手术外,其余时间几乎都扑在看资料、做实验上,甚至不厌其烦地在人体标本上进行解剖和研究。终于,针对颅脑爆炸伤、开放伤、合并伤等特殊类型颅脑战创伤,他牵头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救治规范,解决了“伤情复杂、死残率高”等救治方面的瓶颈问题,相关成果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针对水中兵器的广泛应用,侯立军潜心研究液体冲击波致颅脑损伤的特点,他牵头创建了海水浸泡伤和水下冲击伤等10多项海战颅脑战创伤救治技术,揭示了某种冲击波致颅脑损伤是以颅底损伤为主的规律,研发了系列便携式海上颅脑战创伤急救装备,相关成果分别获得2016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倾心救治“最可爱的人”

  侯立军说,他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若干年后,他成为一名人民军医,一直牢记从军从医的初心——用自己的行动去服务“最可爱的人”,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呵护官兵的生命。

  2006年,侯立军创造了为兵救治的奇迹。一位年轻的士官带未婚妻外出购置新婚用品时,骑摩托车不幸发生车祸,导致眼眶上裂骨折压迫动眼神经,瞳孔不断扩大。这位士官被送往多家医院,都由于手术难度极高而被拒收。当被送到侯立军面前时,脱眶下垂的左眼已是摇摇欲坠。

  经过严谨推演手术方案,侯立军巧妙地用显微外科的方法,小心翼翼用微型磨钻穿过血管和神经间隙,把骨折的颅骨一点点磨掉,从而使动眼神经得到充分减压。术后第3天,受伤的眼球就能上下运动。一个月后,眼眶上裂骨折部位完全复位愈合,术前下垂的左眼已能正常视物。后来,这名士官康复后顺利举行了婚礼。

  颅底,是藏于颅脑深处、神经结构极复杂的人体部位,曾被不少外科医生视为“手术禁区”。多年来,侯立军围绕“颅底创伤”展开系统研究,先后首创7种颅底手术新术式,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神经创伤》上。2014年,一位颅底骨折的飞行员被送到侯立军面前,经检查,伤员的颅底血管和颅神经均不同程度损伤,救治难度极大。“一定要把他的生命抢回来!”望着已昏迷的年轻的飞行员,侯立军心里立下了“军令状”。凭借丰富的战救经验,胆大心细的他在颅底盘根错节的神经和血管间“抽丝剥茧”,成功将一小段插入颅底约4厘米长的“夺命碎片”完整取出。后来,这名伤员逐渐康复。

  从医20多年来,如此“惊心动魄”的手术对于侯立军来说不胜枚举。除了坚守在战创伤救治一线,他还不间断带领团队开展“健康军营行”、适宜技术下基层等巡诊巡教活动,手把手教官兵提升战时自救互救能力。2011年以来,他先后19次承担军地重大应急救治任务;2015年,他带头成功抢救了数名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的垂危伤员。

  带给患者最完美的康复

  “颅脑外科的最终治疗目的,就是如何保护神经的功能。”侯立军说,人类的颅内密布着12对颅神经,某对颅神经受损则会导致人体某个功能的损伤,比如面瘫、吞咽困难、视力丧失等等。

  在侯立军心中,没有什么是比患者完美康复更开心的事。为了追求这个“完美”,他常常敢于挑战最具难度的手术——不仅仅是要祛除患者的病痛、保住患者的生命,更要让患者实现神经功能的正常如初,回归美好的生活。

  2012年,一位19岁的女患者几经辗转来到侯立军面前。她的父母痛心地说:“求医3年多,跑了6家大医院,都说没法治,这将是我们的最后一家医院。”经检查,她患有一种罕见的颅眶沟通性淋巴管瘤。肆意疯长的肿瘤从眼眶向颅内“攀爬”,最终将“魔爪”伸向颅骨、脑组织和海绵窦,并将视神经和眼动脉“捆绑”在一起,导致眼球凸出、头痛欲裂。经过长达12个小时手术,侯立军一次性为她摘除了贯穿7个部位的巨大肿瘤,并成功完成眼球复位和颅底重建,为这位正值芳华的姑娘保全了视神经功能。

  2017年11月,第三届国际颅底创伤大会在中国上海举办,侯立军作为大会主席,用流畅的外语作了“颅底创伤外科治疗前沿发展”的专题报告,通过翔实的临床数据和病例,展示了他和团队在颅底创伤、颅神经损伤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让现场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专家,对中国的颅脑创伤救治水平有了全新的认知。

  (本报通讯员 王泽锋 本报记者 颜维琦)

编辑:徐林
 
 

相关阅读

 
 

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

  • 专题

    《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

  • 专题

    “最美退役军人”风采录

  • 专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 专题

    2019年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国际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