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行员中千里挑一!中国首批航天员的飞天之路(组图)-中工军事-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军事

军旅

从飞行员中千里挑一!中国首批航天员的飞天之路(组图)

2018-10-17 15:43:46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不同寻常的“魔鬼训练”

  1998年1月5日,14名航天员进入北京航天城,正式由空军部队移交给国防科工委管理。交接仪式上,前来送行的空军部队参谋长对14名航天员说:“空军把你们送到这里,你们中间将会走出‘中国的加加林’‘中国的阿姆斯特朗’‘中国的列昂诺夫’。你们将代表祖国去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你们永远是空军的骄傲!”

  这个小小的仪式,翻开了中国航天史册上的重要一页——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宣告成立。14名航天员在一面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面向国旗进行了庄严的宣誓:成为航天员是我无上的光荣,为了负起神圣的使命,我将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

  中国的第一支航天员队伍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从那一天起,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共和国几代航天人的希望,都落到了这14位优秀战士的肩上。

  20世纪90年代,美国西点军校一位中将校长曾说过一句名言:“我们所教的历史的大部分都是我们教过的学生们创造的。”对中国来说,所有的载人航天历史也都将由这一代航天员开始创造。

  载人航天工程其他系统的工作都有一定的继承性,而航天员的培训却犹如在平地上盖楼、在白纸上绘画,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挂帅航天员训练工作的,是已做了多年医学总体和选训工作的航天员选拔训练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黄伟芬。1997年,黄伟芬参与起草了航天员训练的总体方案,并作为任务组长赴俄罗斯学习了3个月。她对美、俄两国的航天员训练工作做了详细的分析调研,在吸取两国经验的同时,围绕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任务,从任务需求到飞船的安全性、可靠性都做了充分的考证,并对中国航天员的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将智慧与创新放大到了最大值,设计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航天员训练方案。

  在复杂的选拔尘埃落定之前,14名航天员并不完全清楚“航天员”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职业。直到训练陆续展开,他们才渐渐走进了载人航天这个勇气与梦想交织的领域。走进航天员大队,远不能说冲过重重关卡的幸运者就是一名完整意义上的航天员,这只是拉开了航天员职业生涯的序幕。在飞天的征程上,不仅充满了艰辛和风险,许多勇士还为此付出了生命。无疑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铺路。

  国外培养的航天员分为三类——驾驶员、随船工程师(美国称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执行任务时这三类航天员各有分工,通常由驾驶员兼任乘组的指令长。而我国目前培养的航天员都是驾驶员,他们不仅要操作飞船,还要兼顾随船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工作,这就要求航天员必须有过人的本领和超常的耐力。

  中国航天员的训练也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论培训。在这一阶段,航天员要学习火箭和飞船的设计原理、飞行动力学、气象学、天文学、通信、设备检测、航天医学知识等等。第二阶段是专业技能训练。航天员要熟悉飞船的结构、组成,飞船各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模式,甚至要掌握重要部组件和单机的情况。第三阶段是飞行程序和任务训练。航天员们要在与真实飞船相同的训练模拟器上,通过实景仿真,掌握和知道应该注意观察什么,什么时候和地面联系。在这一阶段,航天员们还要学会发现和排除紧急故障,以考查和锻炼他们的判断能力和对事物的迅速反应能力。这3个阶段的学习一般需要3~5年的时间。

  飞船遨游太空,航天员需要在密闭狭小的环境里经历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过程。要克服这重重障碍,除了飞船要具备适合人的生存条件,航天员必须用特殊的训练来主动适应这种太空生活。为了让航天员适应太空的特殊环境,提高他们对各种负荷的耐受性,教员们最大限度地模拟了太空舱内的各种环境。在这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中,既有利用旋梯、滚轮、蹦床、旋转秋千等器材提高前庭功能的训练,也有为提高低压缺氧耐力的游泳、攀岩训练,还有为提高超重耐力专门进行的胸、腹部和四肢肌肉的训练等,每一项都称得上是“魔鬼训练”……

  在做离心机训练时,离心机像一只巨大的铁钳,紧紧夹住旋转舱,在圆形的超重实验室里飞速旋转。负荷从1个g逐渐增加到8个g,转瞬之间,在强大作用力的牵引下,航天员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做头盆方向超重训练时,全身的血液好像被甩到脊柱上;做胸背方向超重训练时,前胸后背就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忽然心跳加快,呼吸困难,五脏六腑仿佛被压成了一张薄薄的纸片。当超重值加大到自身重量的8倍时,虽然持续时间只有短短的40秒,却几乎要耗尽全部体力和精力。

  这是大家公认的最痛苦的一项训练,也有着一定的危险性。训练时,每人都是一只手握着操作设备,另一只手握着报警器,只要感到不适,就可以随时摁下报警器上的红色按钮,训练就会立即停止。但在长达十几年的训练中,14名航天员没有谁因为主观原因停止过这项训练,报警器在他们的手中从来没有鸣响过。

1 2 3 4 共4页

编辑:傅仁誉
 
 

相关阅读

 
 

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2018网络媒体国防行

  • 专题

    我与军队的不解之缘-中工网

  • 专题

    本网策划:“我”和军队的不解之缘

  • 专题

    2018年征兵工作进入倒计时-中工网

  • 专题

    第17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参加“联黎文化节”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