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和军队系统39名英模人物入围“最美奋斗者”评选-中工军事-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军事

头条

国防和军队系统39名英模人物入围“最美奋斗者”评选

2019-07-23 07:24:51 中国军网

  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力弘扬“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活动自6月中旬启动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考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集体酝酿研究,提出了推荐人选名单。活动组委会对推荐人选及其事迹材料进行汇总梳理,确定了722名“最美奋斗者”候选人。

  根据统一部署,7月22日至8月5日,公众可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或登录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军队新闻网站、主要商业网站及移动客户端“最美奋斗者”群众投票专题页面,查看候选人事迹,按提示参与投票。每名参与者对同一候选人限投一票,全程可分多次投票,最多可推荐200名候选人。

  群众投票结束后,活动组委会将根据网友投票数,按照正式人选1.2倍比例,在综合考虑地域、行业、民族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240名左右“最美奋斗者”候选人初选名单。再经过组委会评审组专家投票、部门审核、媒体公示等,最终评选出200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

  国防和军队系统有39名英模人物入围新中国“最美奋斗者”评选备选名单,他们是:

  

  王刚 武警新疆总队某支队支队长

  事迹简介:

  王刚,男,汉族,中共党员,1972年11月出生,1991年12月入伍,新疆阿克苏人,武警新疆总队某支队支队长。入伍28年来,他始终牢记使命职责,忠诚于党、忠于人民,精武强能、一心务战,勇于担当、敬业奉献,带领部队打赢反恐维稳战斗10余次,参加抢险救灾和重大临时性任务30多次,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2次。被武警部队评为“反恐维稳先进个人”,荣膺第十九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2017年获“八一勋章”。

  事迹材料:

  精武善战,在打赢制胜中锻造利剑

  王刚始终带领部队枕戈待旦、练兵备战,在与暴恐分子真刀真枪、你死我活的较量中,不断稳固了新疆和谐稳定的基石。任支队主官后,他把实战化训练作为提升部队核心能力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极限训练,把越野训练搬进沙漠,把侦察训练搬进居民区,把攀登训练搬到山崖,把捕歼训练红蓝双方拉到周边的深山里,几乎所有的训练都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进行,在一次次挑战极限中逼着官兵练就一身硬功。

  每次了解到发生暴恐事件,他都及时带领部队分析研究,预设相仿情况进行实战演练,创造性提出实战化“训练套餐”,实现训练场与战场无缝对接。一次围剿战斗中,暴恐分子藏身的山洞位于半山腰的三角斜面,背靠断崖,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王刚带领特战队员采取灵活战术,一举全歼暴徒,取得战斗完胜。

  勇于担当,在攻坚克难中磨砺刀锋

  从军28年来,他始终保持“革命传人”、“红色种子”的血脉基因,催生和涵养了舍我其谁的血性胆气,任何岗位都坚持争一流、创佳绩。2001年,他带领一个后进中队彻底打了个翻身仗,还因出色完成处突任务荣立集体三等功,个人荣立二等功。任何时候都敢喊看我的、跟我上,任原第三支队支队长,王刚向支队官兵郑重承诺“如果我有哪项课目不合格,全支队的官兵都可以不合格”,当年支队就被武警部队评为训练一级达标单位。

  他常讲“有敢上刀山的干部,就有敢下火海的兵”。在一次捕歼战斗中,他带领特战队员对窝点发起突击,率先突入房屋,一枚爆炸物在战友面前即将爆炸。危急关头,王刚一脚将爆炸物踢开,把战友扑倒在地,随即合力将暴徒一举歼灭。他深知领兵打仗、建设部队不能有半点虚功,玩不得半点虚假,遇到问题不回避、敢较真。

  一次,他组织部队野外拉动演练,1名指挥员带领的特战分队被预先埋伏的“恐怖分子”用枪逐一“点了名”,这个问题触发了他对部队实战能力的担忧。他提出并探索“环境模拟、红蓝对抗”、信息化“尖刀分队”试训引路的训练模式,大幅提高部队实战能力。

  扎根边疆,在赤诚奉献中书写战斗人生

  47年南疆生活,王刚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了这片热土。2014年,他在副支队长岗位上已工作4个年头,身边不少人劝他转业:“凭着一等战功的荣耀,赶紧在市区安排个职位,干啥都要比在南疆部队强”,王刚坚决地说:“既然选择了部队,就要战斗到最后一刻、工作到最后一秒”。

  28载军旅生涯,他把心思和精力倾注在火热警营,只完整休过一次假。总队连续两年安排王刚去疗养,他都让给基层官兵。他始终把官兵冷暖放在心上,跟随他参加高原捕歼战斗的战士每当回忆起一根胡萝卜的故事都忍不住掉泪,大家都会一字不落地记得支队长那句“后边的任务还很艰巨,我的身体比你们壮,你们再不补充点维生素,可是要掉队的。这是命令,必须吃掉!”入伍至今,王刚16次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

  践行宗旨,在凝聚民心中守护安宁

  他始终把聚民心、保稳定、促和谐作为重要责任。王刚无论是执行任务,还是到驻勤点检查工作,每次都抽空给各族群众宣讲党中央、习主席关于稳疆治疆兴疆的决策部署、民族宗教政策和“三个离不开”的观点,以及富民优惠政策、法律知识,向各族群众传播党的声音、传递党的温暖。支队与阿依库勒镇恰其村结成长期扶贫帮困对子,他和官兵一起连续5年共捐款15万元,帮助修建小学,改善生活条件等。

  在巴楚县7.2级地震救援中,他带领官兵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在自己左腿受伤的情况下,日夜奋战在灾情最严重地方,被灾区群众称为“永不疲倦的好巴郎”。王刚指导驻勤点官兵与村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书》,开展支部联建、文化共建、平安创建、宣传群众“三建一宣”活动,有效提高村(社区)党支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在共建共育中构筑起一道铜墙铁壁。一次捕歼暴恐分子的战斗中,部队连续搜索几天没有结果,驻地共建的一名村民主动找到部队报告线索,官兵很快捕歼暴恐分子。

  

  王伟 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中队长

  事迹简介:

  王伟,男,汉族,中共党员,1968年4月出生,1986年6月入伍,浙江湖州人,生前系原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中队长,一级飞行员。2001年4月,在执行对美军电子侦察机跟踪监视飞行任务时,为保卫祖国领空,遭美机撞击被迫跳伞坠海壮烈牺牲。被中央军委追授“海空卫士”荣誉称号,被追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事迹材料:

  1991年6月,王伟从空军某航校毕业时,主动要求到海军部队工作。在选择去向时,他又毅然提出到天涯海角,守卫祖国的南大门。尽管亲友们希望他能分到离家乡近一点的上海、杭州或是常州,尽管他也希望作为父母的独生子能多尽一份孝心,减少一份父母的牵挂,但他却初衷不改。

  到部队后,他努力学习高科技知识,刻苦钻研飞行技术,无论驾驶哪种战机,他都能做到地面苦练,空中精飞,成为四种气象飞行员,每次飞行考核都是优秀。他积极进取,在部队改装歼-7飞机时,他第一个放单飞,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他经常担负重大飞行任务,多次立功受奖。

  王伟牢记使命,贴近实战,一次次参加改装试飞,最大限度地检验武器装备实战效能。短短几年,他已熟练掌握三种新型战机的过硬飞行本领,成为一名守卫祖国南大门的海天骄子。

  2001年4月1日8时36分,一阵战斗警报声骤然响起,担负战斗值班的王伟和飞行员赵宇百米冲刺般跑向战机紧急升空,战鹰仰首直刺海天。上升高度,调整航向,空中编队,向目标飞去……

  几分钟后,王伟和赵宇发现左前方有一架大型飞机。他们向目标接近,很快判明这是美国的EP-3型军用电子侦察机,正向我海南岛三亚外海抵近侦察。王伟、赵宇迅速调整航向,驾驶战鹰与美机同向同速飞行。

  王伟和赵宇都是多次和狡猾的美国军用侦察机打交道了,熟知美国军用侦察机玩弄的伎俩,利用双方飞机性能上的差异,尤其是利用侦察机擅长低速飞行的长处,突然变换花招,如“减慢速度”、“贴云飞行”等,企图摆脱我机跟踪。狂妄傲慢的美机还经常忽上忽下,突然左右坡度转弯,一次次做出极其危险动作,挑衅我方飞行员。

  这一次,王伟和赵宇当然知道该怎样对付这个“老对手”。他们沉着冷静,在我海南岛一侧平稳编队飞行,美国EP-3飞机在外侧。飞行一段时间后,突然,美机大动作转向,向王伟的飞机撞压过来!美机左机翼外侧螺旋桨将王伟驾驶的飞机垂直尾翼打成碎片。王伟的战机呈右滚下俯状坠落。

  此时,长机赵宇难以相信,从翻滚坠落的飞机上依然传来了王伟镇定的报告声:“飞机控制失灵。”王伟还在继续驾驶着已经完全失控的战机。

  1秒,2秒,……8秒,9秒,……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王伟与坠落的战机在空中翻滚,他在用自己血肉之躯为救护战机作最后的冲刺。赵宇大声命令:“跳伞!”

  没有回音,但闻惊天动海的呼啸;尽管匆忙,却是从容不迫的告别。王伟离开了自己心爱的战机,犹如一颗流星用自己最后的光芒,在海天之际划出一道壮丽的彩虹。

  降落伞缓缓下落,一只不屈的雄鹰在南中国海盘旋、盘旋……

  战机悲壮地扑向大海,激起冲天巨浪,竖立起一座尊严的丰碑。

  王伟撞机坠海的消息传回部队,战友们悲愤至极。之后的数日里,海军、空军、武警、海监、海事等组织了多批舰船、飞机到出事海区搜寻、打捞,都没有结果,最后不得不确认王伟同志光荣牺牲,魂归大海。

  中央军委授予王伟“海空卫士”荣誉称号,并发出向王伟学习的号召。这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一名为国献身的普通军人的最高褒奖。

  

  

  王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73081部队工兵营班长

  事迹简介:

  王杰,男,汉族,中共党员,山东金乡人,1942年10月出生,1961年8月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73081部队工兵营1连5班班长。1965年7月,他到张楼公社帮助民兵训练,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毅然扑向炸药包,英勇牺牲。毛泽东、邓小平等号召全国军民学习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王杰班”。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材料:

  人民战士,在关键的时刻,在人民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刻,能否临危不惧,舍身为人,是人民战士生存价值的试金石。王杰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歌。

  王杰入伍后,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培养,处处以英雄人物为榜样,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工作,奋发向上,勇于吃苦,乐于奉献。曾两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

  还是让我们看一看王杰1965年5月1日的日记吧——“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这是他人生追求的真实写照。

  1965年7月,王杰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帮助民兵地雷班进行埋、排雷和爆破训练。每天他都要反复对民兵进行安全要领教育与投掷技巧教育,和民兵一起摸爬滚打,开展训练。

  7月14日上午,王杰在组织民兵进行训练时,现场突然出现了意外。当炸药包即将发生意外爆炸的关头,为了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临危不惧,毅然扑向炸药包,英勇牺牲,献出年仅23岁的生命。

  青山为之默哀,河流为之呜咽。年轻的英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根据王杰生前的愿望和表现,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王杰的事迹,很快流传开来。王杰的名字像春风一样吹遍中华大地!王杰牺牲的地方更是掀起了一股王杰热。以王杰名字命名的“王杰中学”、“王杰小学”、“王杰医院”、“王杰储蓄所”等在徐州纷纷出现。王杰生活的山东省金乡县华固村改名为“王杰村”。

  1965年11月,原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分别发出通知,要求广泛开展学习王杰活动。人民的厚爱,历史的厚托,使“王杰班”的战士们感到无上的光荣。40多年来,王杰生前所在连始终高举王杰这面旗帜,把“两不怕”精神作为连魂,不断取得辉煌成绩。连队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3次、三等功10次,连续7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连,连续13年被军区、集团军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连队。“王杰班”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15次、三等功23次。

  王杰用生命谱写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在一代代华夏儿女中传承。

  

  

  王锐 中国人民解放军31627部队班长

  事迹简介:

  王锐,男,满族,中共党员,1990年4月出生,2009年12月入伍,河北承德人,31627部队班长,党的十九大代表。他把强军目标熔铸到岗位上、落实到行动中,以战士特有的忠诚投身强军实践,立足本职岗位追逐强军梦想,紧盯未来战场勇当铁甲先锋,多次圆满完成急难险重任务。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被表彰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事迹材料:

  把强军思想植根灵魂,献身强军是他深扎内心的坚定信念

  近年来,他注重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坚持每天抄一段理论文章、每周读一篇习主席讲话、每月写一篇体会文章,几年来读了20余本理论书籍,记满12本理论笔记,写下近10万字的心得感悟。

  2017年10月,参加完党的十九大,一种前所未有的神圣感使命感在他内心澎湃激荡。回到单位,王锐第一时间展开宣讲,为战友答疑解惑,被战友们称为理论学习的“活字典”、十九大精神的“扩声器”、践行强军思想的“排头兵”。

  心中有目标,脚下有力量,5年多来,无论面对鲜花掌声、还是困难挫折,他都笃定强军信念,时刻保持冲锋姿态。把立功让给战友,错过提干机会,他坚持认为“干部有干部的使命,士兵有士兵的价值,过河卒子能当车,提不了干也能当尖兵!”

  把能打胜仗扛在肩上,矢志精武是他奔向战场的使命担当

  为了及早拿下装甲兵驾驶员的最高专业等级——驾驶特级,王锐夜以继日猫在课室“啃”教材,对着视频悟窍门,钻进模拟训练室练操作,披星戴月举着夜视仪徒步走位练观察,最终以全优成绩拿到驾驶特级。

  王锐认为,多一项技能才多一份胜算,多一手准备就多一份底气,他硬是在一年之内又拿下了通信和射击两个一级,2017年又以4科全优成绩一举考取通信特级。新军事训练大纲颁发施行后,王锐主动带领连队教练员集智攻关,采取驾驶通信合理搭配同步训、提高射击标准条件从严训的方法,逐个课目练,逐项指标考,向更高的全能标准发起冲锋。为熟练掌握信息化新技能,他逼着自己用显示终端和摄像仪处置情况,关闭语音通话器用数据通信传指令。合成营成立后,他迅速进入角色,与骨干研究新战法,与兄弟单位练协同。

  把强军梦想落到战位,奋勇当先是他激扬青春的战斗姿态

  当驾驶员,他被誉为“骨灰级高手”;当技师,他将4大张电路图贴在房间墙壁上,将几百个技术参数熟记于心;当驾驶教练员,学员结业考试优秀率平均提高35%。走进连队,王锐的内务柜整得最利索,809战车擦得最亮堂,王锐车组扛红旗、拿奖牌最多。王锐人如其名,锐气足、干劲大,一有任务抢着上。王锐驾驶两栖装甲车战风斗浪、驰骋练兵场,总结了夜间海上驾驶纠偏法,为部队海上夜训探索出新路子。

  一次临机拉动,一辆战车突然抛锚,王锐当机立断,爬上战车听声音、闻味道、试温度、测电路,迅速排除了故障。某次实兵演习,王锐驾驶809战车发现前方1号通道有2枚未爆弹,只有左侧可勉强通过。他冷静观察,精准驾驶,首车顺利通过,带领后续车队成功抢滩。

  把坚守本色写进军旅,向真向上是他砥砺前行的人生底色

  有人说,王锐喜欢争强好胜,但他“争”的是强军之“强”,“好”的是胜战之“胜”。2015年底,王锐参加师组织的“多岗能手”比武,他铆足了劲与众多“牛人”、大咖争高下,最终捧回“多岗能手”、“训练尖子”两枚奖牌。

  面对荣誉,王锐看到更多的是自身差距,想的最多的是充电提高。一回到连队,王锐就直奔训练场,他说:“荣誉属于过去,强军须靠奋斗!”

  王锐带兵有3条原则:只要战士有困难,我不能不管;只要战士有需要,我就要尽心;只要战士跟着我,我就要带好他。战士陈咏川入伍后怕苦怕累,他主动把小陈要到自己班,训练手把手教,伤病亲自照料,感动得小陈直流泪。他在车组叫响“四人合一、勇争第一”,毫不保留传授“绝活”。这些年,王锐先后带出28名训练尖子、15个专业一级,8人走上班长岗位。

  

  

  王占军 武警猎鹰突击队某大队大队长

  事迹简介:

  王占军,男,汉族,中共党员,1983年9月出生,2002年12月入伍,山东临沂人,武警猎鹰突击队某大队大队长。他先后6次在国际赛场夺冠。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3次,被评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2019年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个人”。

  事迹材料:

  着眼沙场战场,用精武强能诠释使命担当

  王占军始终把战场制胜作为人生追求,用超乎常人的毅力练就过硬军事技能。初到猎鹰突击队,为了缩小和老队员的体技能素质差距,他坚持每天负重奔袭10公里,完成8组400米冲刺、单杠负重拉臂和负重深蹲,每次搏击、战术训练坚持比别人多练一小时,在不断挑战生理极限中实现全面赶超,并成为一名光荣的狙击手。

  为练就一枪毙敌的本领,经常在大风天、暴雨天、扬沙天等各种恶劣天候下练据枪瞄准,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每打出一发子弹都认真记录风向、风速、湿度、光照、气温等参数,力求逐一搞清弹道和性能,先后为打过的1万多发子弹建立了档案,整理出10余本射击心得笔记。

  为锤炼过硬的心理素质,通过数小米、写数字、盯秒表、穿针线等方式强化专注力,反复研读国家射击队专用教材,领悟奥运射击冠军调节心理的方法技巧,逐步成为一名性格沉稳、素质全面的狙击专家。

  近年来,他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先后参加武警部队狙击手集训竞赛、反劫机跨区对抗演练等训练比武,圆满完成建军90周年阅兵、重大活动安保等任务,用一张张优异答卷诠释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征战国际赛场,用过硬本领捍卫祖国荣光

  作为一名狙击专业人才,王占军始终把个人理想抱负融入强军实践,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荣誉意识征战国际赛场,为军旗增色、为国旗添彩。

  2010年5月参加匈牙利第九届世界军警狙击手射击锦标赛时,面对项目设置十分复杂、内容设置格外刁钻,他和队友团结协作、拼尽全力,在与来自14个国家的90名狙击精英的同台较量中脱颖而出,荣获团体亚军,实现了我国在这个赛事上奖牌新的突破。

  近年来,他始终把赛场当战场,先后代表国家参加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世界军警狙击手射击锦标赛和第四届“勇士”国际特种兵比武,斩获10多个世界级奖杯奖牌。特别是2014年6月在参加第十三届世界军警狙击手射击锦标赛时,成功夺得军队组个人第一名、团体第一名和大赛个人总冠军,3次让五星红旗在异国升起,开创了这项赛事的先河,赢得“狙击枪王”的美称。

  王占军常说:“只要心里想着国家,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从实现我国在国际军警狙击大赛上奖牌新的突破,到多次捧得“大满贯”、“大丰收”,王占军亲历了我军狙击领域的蓬勃发展,见证了让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精度”。

  紧贴任务前沿,用不懈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考虑到队员的传承接续,王占军主动担当起培养狙击手的重任。他积极发挥自身国际赛事经验丰富的优势,着眼时代发展和任务需要,深入钻研战法训法和狙击理论,实现了从选手到教头、从尖兵到专家的跨越。始终坚持按照打仗标准组训施训,敢闯敢试、大胆创新,紧贴战场环境随机设置狙击条件,着力打破坐、跪、立、趴等基本射击姿势,让队员在战术运动中完成射击动作,不断磨砺实战硬功。

  6年多来,先后带出世界冠军10人,培训反恐骨干600多人。坚持瞄准世界狙击发展前沿,系统学习反恐前沿作战理论,刻苦钻研狙击专业知识,先后发表《我国军警用枪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10篇学术论文,创新观点得到关注。

  

  

  王永志 原总装备部某工程总设计师、研究员

  事迹简介:

  王永志,男,汉族,中共党员,1932年11月出生,1994年4月入伍,辽宁昌图人,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2010年获得小行星命名,2014年被太空探索者协会授予水晶头盔奖。

  事迹材料:

  (略)

  

  

  王忠心 火箭军某旅技术营测试连班长

  事迹简介:

  王忠心,男,汉族,1968年9月出生,1986年12月入伍,安徽休宁人,火箭军某旅技术营测试连班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从军33年,担任班长29年,熟练操作3种型号导弹、精通19个导弹测控岗位、执行重大任务30余次、参加实装操作1500多次、排除故障200多起,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4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被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优秀共产党员、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当选全国道德模范,被原第二炮兵授予“践行强军目标模范士官”荣誉称号,2017年获“八一勋章”。

  事迹材料:

  不忘初心,坚定执著追求,把普通一兵当到极致

  从列兵到一级军士长,王忠心从没忘记入伍时“一定要当个好兵”的初心,一直以加入导弹方阵、当上火箭兵为荣。导弹武器系统庞大复杂,测控专业更是繁琐,但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给自己定下目标:再苦再累,都要干出个样来。

  这些年来,他2次面临进退走留选择,3次因政策、学历和年龄未能提干,甚至在他之后同一个岗位6任号手都提了干,有的后来还成了他的直接领导,但他丝毫没有失落和抱怨,每次都服从组织需要、服从部队安排选择留队,用对导弹事业的挚爱践行他“当个好兵”的诺言。

  不辱使命,潜心精武强能,靠真本事铸就非凡业绩

  王忠心从事一个专业33年,是部队的“金牌号手”,也是官兵心中的“传奇人物”。当初,他从士官学校毕业分到部队,正赶上装备换型,岗位也由所学的发动机专业调整到测控专业。

  为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王忠心翻烂了《电子线路》、《模拟电路》等初级教材;为啃下电路图这块“硬骨头”,他把十几米长的图纸化整为零,反复默画背记,弄通基本原理;为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他每次训练都一丝不苟、不厌其烦,仅一个电缆插拔动作就练习上千次,终于脱颖而出,练就“兵王”的过硬本领。

  他前后经历过3次武器换型、操作过3种型号导弹,精通测控专业全部19个号位的操作本领,一直是官兵公认的“操作王”、“排障王”。先后执行重大任务30次,实装操作1500多次,没有下错一个口令、没有做错一个动作、没有看漏一个现象。

  王忠心只要一碰到专业难题或异常故障状态,便没日没夜铆在测试库房刻苦钻研,直到学懂弄通。多年来,他参与成功处置导弹技术故障130多起,主编的《测控专业故障分析》、《综合测试设备》等教材,一直是部队专业培训的基础教材,为深化实战化训练作出重大贡献。

  不负重托,倾心带兵育人,打造能打胜仗人才方阵

  王忠心全身心投入部队专业培训教学任务,每年新分配干部专业集训、每期技术骨干轮训、每批新号手操作培训,他每次都主动给大家授课。在导弹测控专业,他既是专业理论的“首席教员”,又是实装操作的“总教头”。为了缩短操作号手成才周期,提升独立操作、独立指挥、独立把关能力,王忠心凭借自己上千次的操作积累,探索了专业理论“王氏学习法”、转型训练“对口移植培训”等创新训法,部队一直沿用至今。

  这些年,王忠心先后带出300多名测控号手,其中有50余人成长为技术尖子和技术骨干。在他的示范带领下,部队培养了一个由31名高级士官组成的技术骨干群体,其中有24人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为新型导弹形成战斗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身为全军最资深的“兵头将尾”之一,他乐于助人、甘当人梯,带过的兵有12人当了干部,7人走上旅团领导岗位,涌现出“全军科技练兵模范战士”徐海波、“全国优秀大学生士兵”高明等典型。

  不改本色,坚守慎终如初,用好样子影响感召官兵

  他身上只有军人的样子,没有老兵的架子,看不出一点“牛气”和“油味”。王忠心33年如一日严格要求自己,新兵时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兵龄再长、荣誉再多,他从不当特殊之人,从不做特殊之事,始终坚守一名士兵的本色,保持一名军人的冲锋姿态。营队考虑他的实际情况,想照顾他住单间,但他一再推辞,至今仍和大家住集体宿舍。

  晋升高级士官10多年来,无论是出早操、看新闻、晚点名,还是学习教育、专业训练、文体活动,王忠心从不迟到早退、无故缺席,就连打扫卫生也和别人争着干。一次部队驻训结束返回营区,凌晨4点专列抵达车站,大家卸完300多台(件)仪器设备又累又困。王忠心主动揽下扫尾工作,又忙活了一两个小时。已达最高服役年限的王忠心,主动向党组织申请延长服役期,他在申请书中写道:“尽管我到了退休年龄,但我认为自己还有一些能力为部队建设继续发光发热,我愿为导弹事业贡献毕生的力量。”

  

  韦昌进 山东枣庄军分区政治委员

  事迹简介:

  韦昌进,男,汉族,中共党员,1965年11月出生,1983年10月入伍,江苏溧水人,山东枣庄军分区政治委员,2017年11月增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3月至1986年6月参加边境军事行动,被誉为“八十年代活着的王成”。荣立一等功,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被国家人事部、民政部和原总政治部等八部委联合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7年获“八一勋章”。

  事迹材料:

  他坚守阵地、传承精神,倾心抓好全民国防教育。走下硝烟弥漫的战场,韦昌进又走上了新的阵地,投身于全民国防教育,甘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革命精神的弘扬者、民族英雄的捍卫者。

  在蓬莱人武部任职时,他建议将红色文化与商业旅游有机融合,打造以八路军挺进东北渡海出发地纪念碑、长山岛战役纪念馆等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旅游线。

  在济南警备区工作时,他协调山东大学联合开展以“国防在我心中,使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激发新时代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在任泰安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时,发动成立一支“革命传统宣讲团”。一年里,他带领宣讲团先后到政府机关、学校、企业巡回宣讲15次,受教育群众近2万余人。

  2017年11月,他被增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后,更加倾力于红色文化的传播,先后到井冈山、上海一大旧址等地参观学习,借鉴经验打造枣庄市红色文化名片,开展“寻根驻地红色革命足迹”活动,积极参与推动枣庄市烈士陵园、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等红色设施建设。

  恪尽职守、埋头苦干,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韦昌进把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融入血脉,安排什么岗位就铆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就全身心投入到什么工作,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担任军校教员,他悉心把自己在战场上用生命换得的经验传授给学员,培育了一大批优秀骨干;担任连队指导员,他带出了享誉原济南军区的“标兵连队”。

  到枣庄军分区任职后,他着眼新体制新职能的现实需求,从履行职能、部队管理、办文办事、战备值班等方面立规矩、定制度,先后研究出台《机关办文办会办事规范》、《军分区、人武部作战值班规定》、《非现役人员聘用使用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协调当地政府制定“枣庄大学生退役士兵优抚安置政策”,高标准完成民兵整组、兵员征集等重点工作。

  不畏险难、勇于担当,秉承冲锋陷阵的战斗姿态。战斗中韦昌进不畏牺牲、敢打敢闯;工作中他不畏险难、勇于担当,在多个工作岗位中,直面挑战,主动作为,破解了许多“棘手事”和难题。任济南警备区副政治委员期间,他坚持原则、坚持标准,处理问题坚决果断,清退不合理住房,纠治房地产租赁项目,整改超标办公用房。

  在枣庄军分区任职期间,面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他先后5次现场办公、多方协调,最终圆满解决。他大力纠治和平积弊,狠抓战备训练,协调市区两级投入数百万元调整配备民兵装备器材,提高民兵应急应战能力。作为一个经历过战场生死的革命军人,韦昌进工作中始终敢于较真、敢于坚持真理。

  2014年12月,他带领警备区机关工作组,考察“关心国防建设十佳人物”人选。有一天考察某镇党委书记时,汇报讲的不错,但实地查看武装部和民兵连全面建设时,他发现有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很多工作没有落实,当场不顾情面地指出这些问题,并说:“关心国防建设不能只挂在嘴上,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

  坚持原则、淡泊名利,坚守共产党员的品行操守。韦昌进始终把老实做人、干净做事、清白做官作为行为准则,从不拿党性作交易,从不用原则送人情。1986年被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后,溧水县政府准备出资为他家里翻盖新房,他坚持把这笔钱省下来去救助牺牲战友的家庭。按规定,他原本可以换一只4万多元的“义眼”,但他坚持只换了4600元的。

  30多年来,韦昌进从一名战士成长为师职干部,曾在正团职、副师职岗位上都干满了7年,期间多次调整岗位,但从未因自己是战斗英雄而向组织“要过官”。韦昌进常说,当年的阵地没有被敌人攻破,现在作风这个阵地也决不能留下“突破口”,这个口子一旦开了,战友用命换的党性原则就没了。

  2017年8月一位老战友找他希望给当兵的亲戚选个好方向,他拒绝了,耐心细致地给老战友解释说:“如果给有关系的孩子打招呼选方向,这也是对其他孩子的一种伤害。”2013年,女儿韦舒怡符合上英烈子女班的条件,但他还是坚持让女儿正常参加高考,最终女儿以超过一本线17分的成绩考进军校。

  

  

  毛岸英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

  事迹简介:

  毛岸英,男,汉族,中共党员,1922年10月出生,是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湖南韶山人,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曾参加苏联卫国战争,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解放初期曾任北京机器总厂党支部副书记。1950年,新婚不久的他主动请求参加抗美援朝战斗。在一次美空军突袭中,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他壮烈牺牲。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材料:

  毛岸英有着一个艰辛的童年。在那动荡的日子里,岸英从小就随着父母四处奔波。毛泽东曾感慨地说:“为了革命事业,这些孩子从小就吃百家饭,行万里路!”

  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他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组织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

  毛岸英的少年时代很传奇。

  1936年,毛岸英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后来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

  毛岸英的青年时代很充实。

  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遵照父亲“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解放初期,曾任北京机械总厂党支部副书记。他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和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

  毛岸英拥有英勇的一生。

  1950年,毛岸英主动请求参加抗美援朝战斗。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个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毛岸英入朝参战虽然只有短短的34天,他没有作出如同邱少云、罗盛教、黄继光、杨根思那样的英雄壮举,更没有获得任何荣誉称号和纪念奖章。但是,他作为“志愿军的第一人”(彭德怀语),其中值得挖掘和品味的东西,在硝烟散去,在今天中国迎来了和平与发展的环境时留给人民的思考,更显出了它的弥足珍贵。

  毛岸英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在朝鲜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里,长眠着这位令人敬佩的烈士——毛岸英,他同成千上万劳动人民的儿子一样,永远地留在了那里。几十年访朝的中国人,总是怀着特殊的感情到那里凭吊。毛岸英的光荣牺牲,既体现了领袖与人民的休戚与共,也表现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崇高献身精神。

  

  方永刚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原政治系教授

  事迹简介:

  方永刚,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4月出生,1985年7月入伍,辽宁建平人,生前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原政治系教授,党的十七大代表。他长期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坚持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真情传播、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热情为部队和地方讲课辅导达1000多场次。荣立三等功1次,获全军院校育才奖银奖、首届全军政治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教学名师,被中央军委授予“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材料:

  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

  他坚持用忠诚诠释信仰,始终坚守神圣的思想阵地,始终瞄准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前沿,紧紧抓住热点难点问题,自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刻苦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做到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学习研究就深入一步,为党的创新理论教学、研究和传播作出特殊贡献。他先后参与主编《党的创新理论专题研究》等16部专著,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5年间承担国家和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7项;累计完成1000多课时教学任务,年均超额完成200%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连年被学院评为A级。大家都称他为教学科研的“拼命三郎”。

  方永刚对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充满着火一样的激情,为部队和地方讲政治理论课、形势报告、理论讲座,从海军讲到陆军、空军和武警部队,从军队讲到地方,从祖国最北端的漠河讲到南部的海防哨卡。

  2006年11月,方永刚同志被确诊为结肠癌。他一位在市委宣传部工作的同学问他后不后悔,他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后悔。我感到很幸运,我已经把前30年最好的精力、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用在了教学、科研和学术上。”

  1997年5月,方永刚同志遭遇车祸,住院期间,他在病床上完成一本30万字的专著《亚太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同年9月,学院要召开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研讨会,他把十五大精神和海军建设联系起来,在病床上撰写了一篇《立足国际战略高度加强海军质量建设》的文章。研讨会那天,他带伤走上讲台作了精彩发言。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政治理论教员的使命和责任。方永刚认为,人活着就要尽责,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他时常有种紧迫感,加班熬夜熬通宵是常有的事。

  2005年3月,学院承担了海军近1500名基层政工干部培训任务,方永刚同志作为培训班的骨干教员,主动请缨承担了开班第一课《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对海军基层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了讲好这一课,他花了很大的心血,仅讲稿就修改了10多次,还组织同事试讲了10余遍。大家所不知道的是,在第二期培训班期间,他的腹部已经开始疼痛,并且越来越厉害。领导和同志们关心他的身体,多次询问并要求他到医院检查,他都开玩笑地说,锻炼锻炼就没事了。

  2006年10月,方永刚同志参加了在国防大学举办的“全军首届军队政治理论骨干研修班”学习,正赶上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期间,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1万多字的纪念长征的文章《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研修班结束时,他还作为学员代表作了发言,受到一致好评。

  让生命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事业中燃烧

  方永刚认为,一定要让生命与时间赛跑,让生命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中得到延续。2006年11月从国防大学研修班学习结束回到学院的第二天,他就走上了讲台。教研室主任徐明善教授见他脸色不好,劝他赶快去医院检查一下。他回答说没事,讲完课再去检查。到第四天上午,在领导的命令下,他才赶到医院进行检查。

  三天之后,解放军210医院确诊他为结肠癌。在住院期间,方永刚同志仍心系党的创新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一再要求出院回到教学岗位,并向组织表示“我愿意在党的创新理论事业中燃烧我的生命”。

  然而,病魔是无情的,2008年3月25日,方永刚在北京病逝,走完了45年短暂而精彩的一生。

  

  史光柱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77283部队副政治委员

  事迹简介:

  史光柱,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4月出生,1982年1月入伍,云南马龙人,原77283部队副政治委员。1984年边境作战中,他在4次负伤、8处重伤、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坚持完成战斗。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曾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华热血青年。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成为年轻一代的偶像。盲人青年英雄史光柱,身残志坚,顽强拼搏,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

  1984年4月28日凌晨,在边境作战中,史光柱同志在4次负伤、8处重伤、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带领全排收复了两个高地,胜利完成了战斗任务,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但他并没有以功臣自居,没有以英雄的称号作为资本向人民伸手要些什么,而是用他那伤残而又壮实的身躯,在生命的“制高点”上,不断地超越着自己。

  20多年来,他身残志坚,依靠顽强的毅力,不断超越自我,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在198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史光柱唱着自己作词的歌曲《小草》走进千家万户,并多次在全国作事迹报告,成为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心目中的杰出青年。他说:“中央军委授予我战斗英雄称号,这个荣誉应归功于党和人民,归功于集体,归功于牺牲了的战友。我只不过是高山上的一颗小草,大海中的一滴水,微不足道。我和其他军人一样像一棵小草,为祖国母亲增加一点翠绿。”

  1986年,史光柱被特招进入深圳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本科学业,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学士学位的盲人。

  他坚持文学创作,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表了大量诗歌、散文,出版了6部诗文集,在国内外各种刊物发表诗歌散文数百篇,多次获国家级文学奖,许多作品被俄、法、英等国翻译并广为传播。诗集《我恋》获得广东省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背对你投下黑色的河流》获深圳大鹏文学奖,《眼睛》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奋发文学进步图书奖、云南省第二届文艺文学类一等奖。

  多年来,他还拖着残疾的身躯,坚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先后帮助千余名残疾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获得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麦贤得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91708部队副部队长

  事迹简介:

  麦贤得,男,汉族,中共党员,1945年12月出生,1963年12月入伍,广东饶平人,原91708部队副部队长。1965年“八六”海战中担任611护卫艇机电兵,他在弹片插在头部、脑浆外露、鲜血粘住眼角和睫毛的情况下,仍然坚守战位,保证了机器正常运转和舰艇安全。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7年获“八一勋章”,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材料:

  钢铁战士 千磨万仞只为雷霆一击

  麦贤得所在的部队所有新兵老兵,为能够及时有力应对周边形势的变化,都苦练出一手绝活——“夜老虎”。所谓“夜老虎”,就是在完全看不见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熟练操作机舱里的装备。为了不掉队、不拖后腿,平日里,麦贤得经常蒙住自己的双眼,在轮机舱一个螺丝一个螺丝、一个接口一个接口地揣摩、操作,直到将机舱里的几十个管路、几千个螺丝摸得滚瓜烂熟。熟练掌握这些技能后,他又开始向老兵们“偷师学艺”,很快又掌握了只有老兵才会的无照明条件下换油的绝技。

  战斗英雄 关键时刻方显英雄本色

  1965年8月6日凌晨2时51分,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在东山岛附近的海面正式打响。

  任611号护卫艇机电兵的麦贤得,在战斗中抢修意外停车的后左主机时,被弹片击中右前额,插到左侧靠近太阳穴的额叶里。他顿时失去知觉,倒在机舱里。

  副指导员周桂全替他包扎好伤口时,他苏醒过来,嘴里已发不出声音。他焦急地用右手推开周桂全,左手指着机器。周桂全命令他原地休息。可副指导员刚刚离开机舱,他就以惊人的毅力挣扎着站立起来。

  在弹片插入头部、脑浆溢出粘住睫毛的情况下,他坚持战斗3个小时,凭着平时练就的“夜老虎”硬功夫,顽强地守着战斗岗位。在剧烈摇晃的机舱里,他穿梭检查一台又一台机器、一根根管路、一个个阀门、一颗颗螺丝钉,在几十条管路、数千颗螺丝里,检查出一个只有手指头大小被震松的油阀螺丝,成功排除故障,保证了机器正常运转和舰艇安全。

  战斗结束后,麦贤得因为弹片插入脑部,部分脑组织外露,严重伤害了脑神经,导致神志不清、不能说话、不能活动、肢体瘫痪、生命垂危。经过8个多小时的手术,麦贤得才被救活过来。又经过四次脑手术,一直插在他脑颅中的弹片才被取出,并且植入两块有机玻璃片代替部分头盖骨。这两块有机玻璃片,也一直完好无损地伴随麦贤得生活至今。

  自强不息 练就钢铁筋骨

  1967年12月3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小会客厅单独接见麦贤得,勉励他用硬骨头的精神战胜疾病,养好身体,为人民立新功……在这些关怀激励下,麦贤得一直自强不息,在与伤病搏斗中,续写了钢铁战士的传奇篇章。刚刚能发音吐字,就咿咿呀呀地唱起了《东方红》。右手瘫痪了,他就用左手写字。在体疗室治疗时,他每次都咬紧牙关,用左手抬起右手,搭到攀杆上逐级抬高,汗流浃背也不肯休息。右腿不灵便,他请护士搀着练习走路。虽然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但他强忍疼痛走了一圈又一圈。早晨一听到起床号,他就坚持自己穿衣服、叠被子,喊“一二一”口令,进行队列训练。医护人员无不感叹:麦贤得不愧为钢铁战士。

  不忘初心 永做小小螺丝钉

  麦贤得不仅用生命标注出民族精神的高度,还用奉献谱写民族精神的内涵。他虽重度残疾,却坚持一边治病、一边工作。写下“精忠报国”作为自己座右铭,写的最多的是“永做小小螺丝钉”。他不仅这样写,也是这样做的。

  他积极发挥余热,每年都主动参加军地各种公益活动,到部队、学校、企业、厂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还受邀担任多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多次到广州番禺名智小学、汕头市东厦小学、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汕头大学等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让自己的母校——广东省饶平县阱北镇阱北小学有书读、读好书,他省吃俭用,筹资购买书柜、桌椅和各类书籍,创建了阱北小学“英雄图书馆”。每个暑假他都会定期为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描绘海战场景、讲述战斗故事,告诫年轻同志要好学上进,鼓励他们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实现个人价值,努力为党和国家多做贡献。他还对扶危济困等公益事业非常热心,每次捐款活动都积极响应、踊跃参与。

  近年来,麦贤得还先后参加了全军“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主题团日活动、海军“海空雄鹰团”命名50周年纪念大会、海军某部“强军梦、海军魂”主题晚会、广州市“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主题实践活动等,在广大官兵和青少年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苏宁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65435部队参谋长

  事迹简介:

  苏宁,男,汉族,中共党员,1953年12月出生,1969年2月入伍,山西孝义人,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65435部队参谋长。他立足本职想、钻、干国防现代化。1991年4月,组织部队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时,为保护战友光荣牺牲。被中央军委授予“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全军挂像英模,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材料:

  苏宁在短短的38年人生道路上追求的目标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为国防现代化建设献身。他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苏宁以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忠诚,爱岗敬业,埋头苦干,身在基层,心系全局,成为一名具有现代军事素质的指挥员。入伍22年来,他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献身国防的高度责任感,树立了一个革命军人、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当战士,他是训练尖子;当班长,他带领全班夺得全团比武第一名;当干部,被师里树为基层干部标兵。

  1989年6月,苏宁担任团参谋长后,带领部队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苦练军事技能,掌握战术本领。他组织领导全团的军事训练一丝不苟,并和干部战士一起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尽心尽力。

  他全身心投入国防科研,时刻把祖国的安危挂在心上,紧盯世界军事科学的发展进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潜心钻研现代军事理论,挤时间撰写了70篇学术论文。

  他与战士情同手足,生前曾3次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战友。

  他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看到附近一户以修鞋为业的外地人生活困难,就多次把自己家的豆油、粮食、蔬菜送给他们。

  他的父母、岳父母都是领导干部,妻子是军医,家庭生活条件较好,但他自己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当参谋长以后,他住的宿舍是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背阴小屋,把向阳的大房间让给公勤人员。团领导多次要给他换房子,都被他谢绝了。

  他自己平时花钱十分节省,但别人有困难时,却慷慨接济。大家赞扬他“像雷锋那样做人,像焦裕禄那样做官”。

  1991年4月21日上午,苏宁现场指挥团队建制连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轮到12连投弹时,一名投弹手由于挥臂过猛,弹体碰撞到堑壕的后沿,手榴弹落在不到一米外的监护员脚下。全神贯注的苏宁看到已经拉开拉火环的手榴弹冒着白烟,在手榴弹即将爆炸的危急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大喊一声“快卧倒!”一个箭步冲过去推开监护员,俯身抓起手榴弹,想把手榴弹扔出堑壕,但手榴弹还未出手就爆炸了。两名战友得救了,苏宁却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38岁。

  苏宁是一个想现代化、钻现代化、干现代化的先进典型,是新时期的广大官兵学习的好榜样。以苏宁事迹为素材创作的故事影片《炮兵少校》,在全国公映后引起强烈反响。

  

  杜富国 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

  事迹简介:

  杜富国,男,汉族,中共党员,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贵州湄潭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2015年6月他主动请缨参加边境扫雷行动,为人民利益勇闯雷场,为边境安宁挥洒热血,为战友安危舍身忘己,任务面前、关键时刻、危急关头处处叫响“让我来”。2018年10月在排雷作业时突遇爆炸,将战友护在身后,自己却身受重伤,永远失去双眼双手。荣立一等功1次,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事迹材料:

  号令当头“让我来”,为人民扫雷障冲锋在前

  2015年6月,陆军某扫雷大队组建,任务是为边疆人民彻底扫除雷患。

  杜富国第一时间向连队党支部递交申请,主动请缨参加排雷,义无反顾赶赴扫雷战场。他始终把坚决落实号令指示作为行动指南,想的最多的是早日还边疆人民一个安宁,做的最多的是带头冲锋雷场扫除“雷患”,用青春印记践行了听党指挥、为民扫雷的忠贞誓言。

  3年多来,杜富国累计进出雷区1000余次,排除各类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把“生命禁区”变成了边境百姓的致富田园、生活乐园。

  重担面前“让我来”,为使命砺绝技奋勇争先

  杜富国始终把使命责任和人民期盼铭记在心头、挑在肩上,一心勤学苦练、一路奔跑追梦,锻造一身挑重担、打头阵、叫得响的过硬本领,被全队战友誉为“全能雷神”。他打破固有逐点逐片爆破作业方式,提出田字分割爆破、多人多块同步作业的方法,实践中有效提升了搜排效率,得到广泛推广,被大家称为“田字切割法”;探测作业中,他逐渐摸索出“分块扫描、木棍标识、交叉划线、精确定位”的搜排要诀,极大提高了探测速度和精度;运输弹体时,他对排除的爆炸物按规格尺寸和性能种类进行合理区分,手工制作了10种装运沙箱,较好地提升了搬运效益和安全系数。杜富国凭借平时扎实的训练积累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铺设了一条条“安全道”。

  生死关头“让我来”,为战友不惜命血染雷场

  雷场就是战场,谁多排一颗雷,经受的危险就会多一分。杜富国经常是第一个进雷场、第一个设置炸药、第一个引爆,大家给他起了一个绰号“雷大胆”。

  2018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国和战友艾岩在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雷场进行扫雷作业,发现少部分露于地表的一个弹体,初步判断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杜富国命令艾岩:“你退后,让我来。”就在他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上前清理浮土时,“轰”的一声巨响传来,手榴弹突然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为战友遮挡了爆炸冲击波和弹片,自己失去了双手和双眼。杜富国在重症监护室醒来后,问的第一件事就是“艾岩怎么样”,得知他身体无恙后心里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苦累危难“让我来”,为大爱洒真情无私奉献

  杜富国作为一名90后青年战士,始终把吃苦受累、攻坚克难当成砥砺成长的法宝途径,把真情博爱、解急帮难当成彰显价值的生活习惯,把奋不顾身、牺牲奉献当成践行宗旨的责任追求,成为广大官兵和驻地群众阳光温暖的符号。领导眼中,他是踏实肯干的可靠人。来到扫雷队,面对苦活脏活累活他从来不讲价钱、不嫌麻烦。战友眼中,他是有情有义的好兄弟。

  每当战友遇到困难,他都慷慨解囊、倾力相助。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总问自己还能做什么,总是设身处地的急人之急,是战友们口中的“暖男阿杜”。群众心中,他是救灾扫雷的大英雄。去年9月2日凌晨,驻地猛硐乡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在搜救过程中,杜富国不顾个人安危救出12名被困在宿舍楼2楼的中小学生,背出19名被困老人和2名护工。他英勇负伤后,猛硐乡乡长盘院华接受采访时流着泪说,“全乡2万亩茶园,8000亩在雷区,群众都被炸怕了。杜富国救的不只是艾岩,还有全乡的百姓”。

  挑战考验“让我来”,为时代立丰碑奔跑追梦

  “感动中国”颁奖词讲道:“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失去双手双眼的杜富国,虽然再也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再也不能看到妻子明媚的笑脸,但他坚决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信念、坚毅刚强的品格、乐观豁达的心态,立起了新时代革命军人一往无前的战斗姿态。

  杜富国负伤后的坚强,让主治医生陈雪松深感钦佩和震撼:“我们当医生的见多了伤残生死,但从来没有遇到这么坚强的战士。”失去双手的杜富国,偶尔感到“手指头”还会痛,这种“幻觉痛”是一种折磨,但他从来没有叫过一声疼。告知杜富国失去双眼的真实伤情时,大队领导专门邀请昆明疗养院心理专家,为他制定了多套心理干预方案,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方案一套都没用上,杜富国反而以自身的坚强和乐观安慰家人和战友。

  

  李中华 空军指挥学院原训练部副部长

  事迹简介:

  李中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61年9月出生,1983年7月入伍,辽宁新宾人,空军指挥学院原训练部副部长,特级飞行员。他先后驾驶和试飞歼击、轰炸、运输3个机种26种机型,成功处置多次空中重大险情。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6次、三等功7次,被表彰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2017年获“八一勋章”。

  事迹材料:

  热爱蓝天矢志不渝 献身飞行义无反顾

  李中华是为飞行而生的英雄试飞员。1983年7月,从南京航空学院毕业准备报考研究生时,空军首次从地方大学生中征招飞行员,他毅然报名。一位老教授关切地问:“你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航空工程师,为什么要去空军当飞行员?”李中华坦诚地说,我从小就向往蓝天,崇拜空军飞行员,今天机会终于来了,我决不能放过。家人听说当飞行员很危险,三天内连发4封电报劝阻他,他都没有动摇,成为我军首批特招大学生飞行员。

  1989年4月,已经完成全部战斗课目训练并即将担任飞行大队副大队长的李中华,听说空军要从作战部队挑选试飞员,他再次热血沸腾。有人劝他说,当试飞员风险很大,像你这样高学历的人,仕途肯定受影响。李中华认为,如果能像“试飞英雄”黄炳新那样去冒险和挑战,非常有价值。

  1995年,李中华从世界著名的俄罗斯国家试飞员学校学成回来后,国内多家航空公司高薪聘请他“加盟”,亲朋好友也不断劝告,但他初衷不改,矢志不渝钟情蓝天。

  刻苦钻研勇攀高峰 专业素质突出过硬

  李中华先后3次参加世界航空博览会,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战机大出风头的情景激发了他不甘落后、奋发进取的斗志。与两名战友在俄罗斯国家试飞员学校学习时,他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4个月就学完了其他国家试飞员一年才能完成的课程。即使已拥有工学学士和军事学学士两个学位,但为了掌握高精尖航空工业前沿知识,更专业地投身试飞事业,他又在职攻读了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硕士学位。

  李中华还先后带飞过一些国家的飞行员,这些外籍学员们都被李中华的飞行技术和航空理论知识所折服,尊称他为“李教授”、“飞行博士”。

  他通过坚持不懈努力,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获得国际试飞员等级证书的试飞员、“苏—27失速尾旋”和“三角翼飞机失速尾旋”教员,以及能飞“眼镜蛇动作”的飞行员。

  担当重任挑战极限 试飞工作卓越出色

  为突破新型战机的关键性技术,李中华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多次在重大科研试飞中担当重任,为加速推进空军现代化建设作出卓著贡献。

  2005年5月20日,李中华和试飞员梁剑峰驾驶某新型飞机进行试飞时,飞机突然进入“倒扣”状态。他在短短7秒钟内沉着冷静、一气呵成做了10多个动作,最终驾机安全降落。

  事后,试飞技术专家、中国试飞院高级顾问张克荣紧紧握着李中华的手说:“这次险情来得太快太玄了!你保住的不仅仅是一架新型飞机,而是我国几十年来上万名科研人员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啊!”

  此外,李中华和战友驾驶某型战机完成被世界航空界称为“死亡陷阱”,仅美俄就损失过几十架飞机、牺牲了数十名试飞员的失速尾旋试飞,进一步拓展了国产战机性能,填补了我国航空领域的一项空白;驾驶某型飞机完成风险性极高、国外曾多次在此科目发生飞机空中解体惨剧的“低空大表速”试飞,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飞出了某型飞机最大飞行表速、最大动升限、最大过载值、最大迎角、最大瞬时盘旋角速度和最小飞行速度6项国内纪录,为某型飞机最终定型作出重大贡献。

  严谨作风务实工作 敬业奉献永不停歇

  对中国飞行事业的突出贡献,使李中华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崇高荣誉,但他从不张扬和骄傲自满,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作风。从试飞岗位到领导机关后,他勤奋敬业劲头不减,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2014年空军筹建新型作战训练单位,他负责飞行员选调工作,带队走遍空军所有三代机部队,航空里程达5万余公里,选拔出数十名尖子飞行员。

  精心谋划院校教育改革,研究提出空军地面院校教育体系改革的目标思路、基本原则、方案设想和风险应对预案,严密组织成效预测和前后比对分析,形成宝贵研究成果。

  狠抓航理体系建设,组织编写航理体系教材,制定新的教育管理规定和流程,推出配套的航理教育训练大纲,以全新方式策划开展航空兵部队整建制飞行员航空理论竞赛活动,撰写的研究材料获得空军军事理论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组织开展某型飞机失速螺旋试飞验证工作,形成配套材料和视频资料,为空军部队开展飞机失速螺旋训练提供了依据和遵循。严密组织大项活动和联合训练,组织按纲施训大检查,多次率队参加中外联合训练、比赛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李延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54251部队副政治委员

  事迹简介:

  李延年,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11月出生,1945年10月入伍,河北昌黎人,原54251部队副政治委员。参加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边境防卫作战等大小战斗20多次,抗美援朝中在伤亡严重情况下,指挥部队协同作战,毙伤敌军600多人。荣立特等功1次,三等功、小功若干次,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自由独立二级勋章、三级国旗勋章,其英雄事迹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收藏。始终保持老英雄、老党员、老军人的革命本色,居功不自傲,自身要求严,离休后被评为“先进离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

  事迹材料:

  1945年10月,李延年在东北吉黑纵队参军入伍,12月参加榆树县同国民党伪保安团作战,虽然是第一次参加作战,但作战十分勇敢,战斗结束后才发现自己负伤,被连队记小功一次。

  1946年4月,李延年所在吉黑纵队参加了解放长春的作战,战斗异常激烈,随后又随部队参加1947年夏季作战,秋季、冬季攻势作战。因为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冬季攻势作战后的休整期,李延年被派往东北军政大学第十期军事队进行了半年的学习。学习结束后,担任警卫连副排长不到2个月,就提拔为排长。

  辽沈战役打响后,李延年所在十纵负责坚守沈阳通往锦州的唯一通道,辽西走廊之咽喉——黑山、大虎山,堵住廖耀湘兵团。面对敌人五倍于我的主力部队,他们在阵地坚守三天,让敌人未获寸进,为友邻实施包围,争取了时间。第四野战军在东北三年的作战总结中对这场阻击战给予了高度评价。辽沈战役结束后,李延年在接下来的一年多里还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宜沙战役等战斗,每战争先,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8月,李延年在湘西剿匪期间被提拔担任连队指导员,并率领连队以微小代价消灭土匪200余人。

  抗美援朝开始后,李延年所在部队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0年10月8日,志愿军第47军140师418团3营7连指导员李延年所在营奉命对失守的346高地实施反击,李延年带领连队负责从左路攻击,率先夺下一个山头。9日天亮,3营攻占346高地主峰在内的五个山头,7连同另外三个连队汇合。李延年立即组织官兵做好随时迎接敌人反冲锋的准备。在美军的反攻中,面对轮番强攻和远程炮火、轰炸支援,3营官兵也伤亡惨重。战斗到9日下午,在顶住敌人的反扑后,7连只能编成4个班了,其他三个连情况更差,于是李延年主动召集四个连的干部召开会议,整顿组织部队,宣传胜利,追悼烈士,并带领大家进行阵地宣誓。在惨烈的战斗中,李延年善于做好官兵的思想工作,针对部队伤亡严重的情况,先后5次整顿部队,在营连干部牺牲较大的情况下,协调组织4个连作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有力的鼓动口号,在战斗顺利的情况下鼓舞部队勇猛向前,在紧急情况下,压住阵脚,转危为安,部队保持了高昂的战斗热情。在他的指挥下部队连续攻占敌阵地,打退敌数次反扑,毙伤美军600余人,使其无力继续推进,以自身的牺牲维持了47军战线的稳定,为我军展开的反攻奠定了基础。战后,被志愿军总部记特等功1次、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李延年从朝鲜战场凯旋回国后,又在部队兢兢业业奉献了29年。1979年2月,广西军区某师奉命参加边境防卫作战,作为师政治部副主任,他多次深入前沿阵地,积极做好部队的思想工作,激发官兵保家卫国战斗热情,2次荣立三等功,为祖国国防安全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离休后,始终保持一名老英雄、老党员的革命本色,坚持读书看报听广播,自觉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关心时事政治,坚决拥护和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保持了政治立场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积极发挥自身余热,致力于关心下一代成长的教育活动,把自己获得的各类证章全部捐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和广西军区军史馆,经常为青少年讲述战斗故事、传承战斗精神,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在青少年中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关心干休所各项建设,积极主动献言献策,为了做好干休所的美化绿化,还精心挑选了自己种植的盆景主动捐献给干休所。家庭和睦,夫妻感情融洽,家属患病身体不好,他每天买菜做饭,忙里忙外,在干休所的同志中口碑好,被广西军区先后评为“先进离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

  

  李向群 原广州军区塔山守备英雄团九连战士

  事迹简介:

  李向群,男,汉族,中共党员,1978年9月出生,1996年12月入伍,海南琼山人,生前系原广州军区塔山守备英雄团九连战士。与改革开放同龄的他主动放弃优裕生活从军入伍,1998年长江流域抗洪抢险战斗中主动参加抢险突击队,带病顽强拼搏,4次晕倒在大堤上,因劳累过度壮烈牺牲。被中央军委授予“新时期英雄战士”荣誉称号,全军挂像英模。

  事迹材料:

  富与贫之间,他用追求践行初心

  李向群来自特区海南、家富百万,却被誉为“最贫穷的富家子弟,最富有的年轻战士”。两度应征,考验的是信念,砥砺的是初心。

  1995年11月,一心想要从军报国的他报名参军,却因体能基础弱、体检指标不达标而惨遭淘汰。但他没有气馁,主动报名参加镇里民兵营,积极参加民兵训练,配合政法部门参加治安、联防巡逻,一直为再次应征做准备。

  次年12月,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原广州军区塔山守备英雄团一名战士。艰苦朴素,清苦的是生活,富足的是精神。从一餐饭菜数百元,到一个月津贴35元,每月开支仅10元,一改“阔少爷”派头,克勤克俭,乐做“贫穷的富家子弟”;捡牛粪、收垃圾、自制训练器材,却没有留下一分“遗产”。学法律专业花了360元、给连队战友捐款400元、为退伍老兵捐款80元、给沅陵失学儿童捐款130元、为湖北灾区捐款120元……他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了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不懈追求,变化的是年龄,不变的是奋斗。他追求致富,又立志当兵;当了兵,又追求当一个好兵;立了三等功,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入了党之后,更渴望成为一名模范共产党员……在不懈追求中,硬是把自己从一个地方青年磨练成钢铁战士,从一个普通军人磨练成“新时期英雄战士”。

  庸与为之间,他用奋斗谱写军旅

  参军入伍雏燕初飞时,李向群基础不好不气馁,学历不高不自弃,始终秉持“不比家富比成才”的誓言,坚持不懈地学习磨砺。

  不甘于平庸,在拼搏中谱写荣光。新兵摸底考核中,李向群五项课目三项不及格,新兵连倒数第二。但他不甘落后,主动找排长和战友制订详细训练达标计划,加班加点进行训练,自制沙袋每天绕营区负重跑6公里,为了在障碍跑中提高半秒钟反复练习上百次,即使休息时他仍反复琢磨军事技能。新兵训练结束时,李向群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5个训练科目总分第一。

  不因循守旧,在求知中不断成长。李向群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他利用业余时间练习新闻写作,成为小有名气的业余报道员;自费学习法律知识,先后为6名官兵妥善解决涉法问题,被战友们亲切称为“法律顾问”;他积极进行“小革新”“小发明”,改进6项训练方法,提高训练质效。

  不自满懈怠,在践行中续写辉煌。面对小小进步,李向群并不满足,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又暗下决心,朝着全团“训练尖子”、“优秀士兵”目标冲刺。他不断给自己加训练难度和强度,年底考核各项训练成绩全部优秀,成为全团列兵中第一批“训练尖兵”。

  在不到两年军旅生涯中,李向群勇于正视弱点,在不断学习中改造自我,在不懈努力中超越自我。

  生与死之间,他用担当扛起使命

  “时刻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一句朴素誓言,却道出了崇高追求和生命意义。1998年3月,李向群跟随连队在湖南沅陵县筒车坪乡叶口村泉门口组搞光缆施工过程中,附近民居深夜起火。李向群先后两入火海,救出昏厥的李大爷。虽然烧焦了头发,燎起了水泡,但他却说“值得”。

  他从小受党的优良传统熏陶,入伍后3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不是党员却时刻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张家台幸福水闸发生大渗漏,全连官兵望着湍急江水,他第一个跳入水中查寻漏洞;虎渡河抗洪,全连数他扛沙包最多,肩膀都磨出了血。

  1998年8月湖北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洪水,李向群所在部队奉命抗洪抢险,休假在家的他主动提前归队,随部队赴湖北省公安县南平镇抗洪抢险。期间,李向群主动报名参加抢险突击队,始终战斗在抗洪一线,带病坚持请战最苦最累的任务,先后2次“出逃”卫生队,3次拔掉身上的针管,4次晕倒在大堤上,生命垂危之际仍在挂念“大堤保住了没有?晚上还有没有任务,一定要让我去”,最终因极度劳累,晕倒在大堤上,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以身报国。

  年仅20岁,入伍仅20个月,入党仅8天,李向群用短暂而辉煌的人生诠释了革命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杨业功 原第二炮兵副参谋长

  事迹简介:

  杨业功,男,汉族,湖北应城人,1945年2月出生,1963年8月入伍,1966年2月入党,生前系原第二炮兵副参谋长,历任战士、排长、参谋、营长、团参谋长、作训处长、旅长和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4年7月,杨业功因积劳成疾病逝。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号召全党全军学习杨业功同志奉献、创新、务实、自律的“四种精神”,被中央军委授予“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荣誉称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军挂像英模。杨业功是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典范,是高级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被誉为“军中的焦裕禄”。

  事迹材料:

  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体现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政、干事、做人树立起一面光辉旗帜。

  坚定信念、不辱使命,始终以忘我精神干工作谋打赢。杨业功同志爱党、信党、跟党走的信念非常坚定,对党和军队充满挚爱深情。特别是担任基地司令员后,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把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体现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落实在履职尽责的具体行动上。

  1993年,时任基地副参谋长的杨业功参与筹建我军第一支常规导弹旅,在人才少、装备缺、没有既设阵地的情况下,他带领部队从零开始,攻关破难,探索总结出常规导弹旅的建设思路、训练模式和管理方法。在“神剑-95”演习中,他白天实地勘察,晚上图上作业,带领部队昼夜抢修发射场坪,苦练操作技术,最终取得6发6中的优异成绩,受到军委通令嘉奖,他本人荣立二等功。

  在担任基地司令员的5年间,部队军事斗争准备任务异常繁重,他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打赢准备上,组织第一枚常规导弹发射,参加“联合-96”“砺剑-2000”军事演习等重大军事行动,都完成任务出色。

  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始终把提高素质能力作为紧迫任务。对于学习,杨业功有自己的理解:“学习不是为了做官,但做官必须学习”。他自觉把学习当作第一需要,长期坚持每天至少学习2个小时,双休日至少学习4个小时。

  2002年初,57岁的杨业功报考军事科学院在职研究生,有人说:“论水平,你可以带研究生;论职务,你是基地司令员。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他却说:“一名现代军事指挥员,只有经常对自己的脑袋进行升级换代,才能始终保持思维敏捷,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以惊人毅力在人生最后两年多时间里,学完了研究生的全部课程,躺在病床上完成了毕业论文。针对导弹部队实弹发射次数有限,平时训练效果难检验的问题,杨业功指导研制完成了“常规导弹缩比飞行弹”,使部队能够随时进行“真枪实弹”的演练,提高了训练效益。他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探索形成的核常一体化运用、常规导弹“游击战”等基本战法,提高了训练实战化水平;针对现代作战侦察手段特点设计的伪装新模式,提高了导弹阵地生存防护能力。他组织和参与完成的5项科研成果,有3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严谨细致、深入扎实,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杨业功认为:“部队是要打仗的,作风必须过硬。高技术军种更要有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否则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他坚持紧贴实战要求,从难从严摔打部队。

  任基地司令员期间,创造性地组织实施旅级合成训练、装备动中维护保养、随机抽点发射单元等做法,有力地促进了部队整体作战能力的提高。他坚持以精细求落实,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组织导弹发射他经常亲临现场,对实施方案、应对措施认真把关,对重要岗位、关键号手逐个检查;接收重要装备,坚持带领技术骨干仔细点验,一张纸片、一颗螺钉、一个标识都不放过;确定作战阵地和点位,亲自带人勘察定点,亲自组织设计施工,做到了如指掌、熟记于心。

  自从当旅长开始,他每年下部队都在100天以上,很少坐在会议室听汇报。担任基地司令员期间,他走遍了所有基层单位、作战阵地和发射点位,对许多营连的技术骨干、主要操作号手都能叫出名字。

  艰苦朴素、廉洁自律,始终保持党员领导干部的高尚情操。杨业功曾仿照《陋室铭》填写了一首《公仆铭》,把“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他当旅长时,就将“携礼莫入”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用于约束自己、告诫他人。他几十年如一日恪守为政清廉的准则,即使到了病危之际也没有放松,又对家人约法三章:无论手术是否成功不得找医院麻烦,基地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来看我,家属不得收受任何人送来的礼品和现金。

  他一生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便装,一件腈纶秋衣穿了18年,一只搪瓷碗用了30年,睡的床是用四个大箱子拼成的。他外出食宿从不讲究,吃饭花三五元钱一碗面条就行,住宿有时和司机挤在一个房间。他下部队随车必带暖瓶、大衣、方便面,用他的话讲,有这“三宝”,衣食无忧了。

  2003年,他在述职报告中主动公布了自己的财产:“我家四口人都拿工资,我的月收入3000多元,家庭收入6000多元,存款年年上升,已达30多万元,属于较高水平的小康家庭。”这充分反映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坦荡无私的高尚情怀。

  

  杨根思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五十八师一七二团三连连长

  事迹简介:

  杨根思,男,汉族,中共党员,1922年出生,1944年入伍,江苏泰兴人,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五十八师一七二团三连连长。小高岭战斗中,他率部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最后只剩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命名其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材料:

  杨根思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心中对旧社会充满仇恨,得知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就下定决心跟党走。

  入伍后,他把这种信念转化为苦练军事本领的动力,坚信只要时刻遵守党的决议、指示,就“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随部队转战南北,不畏艰难困苦,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炮火洗礼,初次参加战斗即手持长矛缴到了枪,显出智勇双全的才干;杨根思曾创造了用炸药包俘虏国民党军一个排的惊人战绩,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

  1950年9月,杨根思这位新四军老战士、参加过淮海战役等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多次荣获战功的著名的战斗模范和爆破英雄,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长津湖畔下碣隅里外围1071.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

  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大部工事摧毁。他带领全排迅速抢修工事,做好战斗准备,待美军靠近到只有30米时,带领全排突然射击,迅猛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次进攻。

  接着,美军组织两个连的兵力,在8辆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他指挥战士奋勇冲入敌群,用刺刀、枪托、铁锹展开拼杀。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他亲率第7班和第9班正面抗击,指挥第8班从山腰插向敌后,再次将美军击退。

  美军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乱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他率领全排顽强抗击,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

  在坚守小高岭战斗中,杨根思率领三排打退美军8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他一人时,他投完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子弹,一把拉着了导火索,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毅然抱起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烟的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

  朝鲜政府在长津湖畔修建了一座杨根思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邱少云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九连战士

  事迹简介:

  邱少云,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7月出生,1949年12月入伍,四川铜梁人,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九连战士。1952年10月,他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为避免暴露任烈火烧焦身体而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并追记特等功。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材料:

  1952年10月中旬,在金化以西391高地的反击战中,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任务。潜伏前,邱少云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写道:“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执行任务中,邱少云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敌人突然向潜伏区逼近。为了掩护潜伏部队,指挥所命令炮兵对敌进行打击。敌人遭到打击后出动飞机侦察,并盲目发射侦察燃烧弹。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身边,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燃烧液燃遍他全身,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他身旁就是水沟,只要往水沟里一滚,就可以把火扑灭……

  因为邱少云是尖刀班战士,负责战斗打响后剪断敌人的铁丝网,所以埋伏较靠前,他只要稍微动一下,就有可能被发现,整个排也就会被发现,整个行动也许就会失败。但是英勇的邱少云自始至终没有动一下,任由全身在燃烧。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严守纪律,咬紧牙关,任烈火烧焦身体而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时年仅26岁。

  邱少云的战友盼望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下午5时30分,敌人的枪声不响了,火焰渐渐地熄灭了,阵地上一片寂静。突然,潜伏在草丛中的500多名志愿军战士,像爆开的定时炸弹一样,轰然一声炸响了……

  邱少云同志牺牲后,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怀着深深的敬意,在391高地的石壁上刻了一行大字:“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为了表彰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上级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经中央军委批准,将其画像制作印发全军,在连以上单位悬挂、张贴。

  

  邱光华 原陆航某团副师职特级飞行员

  事迹简介:

  邱光华,男,羌族,中共党员,1957年4月出生,1974年4月入伍,四川茂县人,生前系原陆航某团副师职特级飞行员,四种气象飞行指挥员。他是我军1974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挑选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之一,从事飞行工作33年,多次执行军事演习、卫星回收和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总飞行时间5800多小时。他始终以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高尚情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忠实履行使命任务。“5·12”汶川大地震后,他不顾家中严重受灾主动请战飞赴重灾区,在执行任务返航途中不幸失事遇难。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材料:

  飞行员是很多人羡慕的职业,作为一名空军飞行员更是多少青少年梦寐以求的夙愿。可是谁又了解,飞行员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心血和汗水;谁又知道,飞行员那灿烂的光环背后,又包含着几多艰辛与付出!

  邱光华先后飞过6种机型,多次执行边防巡逻、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和战友一道开创直升机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悬停和载重飞行等数十项我军直升机飞行纪录。驾机开辟直升机青藏航线,填补了世界航空史上的一项空白。

  1987年5月,为了给“雪域孤岛”墨脱运送物资,他驾驶战鹰穿越海拔4200米的“死亡山谷”多雄拉山口,与一股强气流不期而遇。在他的沉稳操控下,直升机紧急迫降,他身受重伤。伤愈后,他再次踏上墨脱航线。

  “5·12”汶川大地震后,他不顾还有几个月就到停飞年龄和家中严重受灾的情况主动请战,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赴汶川等重灾区,累计飞行50多小时、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转移受灾群众两百余人。

  5月31日,邱光华机组驾驶92734号机,在两次往汶川草坡乡、耿达乡运送药品、食物之后,下午13时,第三次起飞,执行运送10名医务人员到理县的任务。

  在17天的救灾飞行中,他50多次飞翔在家乡的上空,旋翼下的每一处断垣残壁都是那么熟悉。茂县南兴镇,这是个羌族聚居的小镇,就是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家里的两间房子已经倒塌,年近八旬的父母,正住在帐篷里。每一次临空而过,51岁的邱光华都会心潮起伏,更增强了完成任务的紧迫感。

  14时20分,邱光华驾机返航。直到这时,飞行十分顺利。在经过汶川时,他与驾驶92750号机的藏族机长多么秀取得联系,双机目视跟进飞行。当飞至汶川银杏乡狭窄山谷时,天气突变,多么秀爬飞到2600米时,与邱光华失去了联系。因高山峡谷局部气象瞬时变化,邱光华机组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不幸失事,光荣牺牲。

  

  冷鹏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81032部队副军职调研员

  事迹简介:

  冷鹏飞,男,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1月出生,1956年2月入伍,湖北浠水人,原81032部队副军职调研员。1969年3月的边境作战中,时任营长的他组织炮火英勇还击,作为岛上最高指挥员冷静指挥,左臂被打断后,用树枝夹绑住胳膊继续战斗,以顽强的毅力指挥守岛部队与敌军激战9个小时,顶住了6次炮袭、3次进攻,与边防巡逻队密切协同,驱逐了入侵敌军。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2017年获“八一勋章”。

  事迹材料:

  在战斗中成长

  1969年3月那场边境作战中,他积极组织准确、有效的炮火猛轰,与边防巡逻队密切协同,取得了首战胜利。

  战斗中,冷鹏飞的左小臂被一颗曳光弹击中,仅靠一点皮肉与上臂相连。他用双手捧雪将火扑灭,又掰了一把树枝,将绷带捆绑固定在断臂位置。虽然进行了简单包扎,但他的伤臂仍流血不止。

  受伤后,冷鹏飞依然坚持在战场指挥战斗,后在上级多次催促下,他才将岛上的指挥任务交给友邻部队指挥员,撤出战场。冷鹏飞被战友们用担架运送回后方医院进行救治时,由于失血过多,已经处于昏迷状态。

  在这次战斗中,冷鹏飞指挥守岛部队与敌军激战9个小时,以小的代价赢得了大的胜利。1969年10月1日,冷鹏飞作为解放军英模代表应邀出席国庆观礼。

  在岗位上传承

  回到部队后,冷鹏飞没有把荣誉当作资本,没有把奖赏当作条件,而是不忘党的恩情,不忘最初的信念,坚持原则,守住底线,自觉维护用生命换来的这份荣誉,在每一个岗位上将战斗精神传承发扬。只要是他负责组织的演习,所有课目的训练一律在实战状态下展开、在敌情背景里进行。

  一次,冷鹏飞带着指导组跟随一个团进行战术课目观摩。为了切实检验这个课目中步兵的训练强度和战术动作难度,他要求指导组所有成员不乘汽车,并率先背上和战士们一样的负重,徒步跟随部队强行军15公里,抢在“敌人”前头,占领有利地形。

  看到自己的首长身先士卒,官兵们都奋勇前进,创下了连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优异训练成绩。由他钻研创新的“抗击敌坦克进攻系列战法”,对部队训练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得到上级高度评价。

  冷鹏飞担任副军长期间,由于工作和岗位需要,上级机关安排他担任某师师长,专门抓这个师战斗力的转型提高。很快,这个师的训练水平、作战能力明显进步。但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冷鹏飞患上了严重的胃出血,不得不住院治疗。得知自己的病一时难以康复,冷鹏飞就在病床上郑重地向上级提出免职申请。

  一年后,冷鹏飞病好归队时,由于没有合适的领导岗位,组织上安排他以顾问的身份工作。他依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个岗位。

  在坚守中绽放

  淡泊名利、不徇私情,是冷鹏飞一贯的做人准则。他的儿子入伍前,冷鹏飞给儿子定了严格的纪律:不得向任何人说起自己父亲的名字。在冷鹏飞指挥过的老部队,由于编制调整,他的儿子在正连的岗位上一干就是5年,但冷鹏飞从没向任何人打招呼,要求关照。

  王玉海是冷鹏飞当营长时的通信员,也是冷鹏飞在战场上负伤后第一个抢救他的战友。战后,王玉海因表现突出,由战士提拔为干部。他从没有为王玉海说过一句话、办过一件事。但对王玉海的家庭,冷鹏飞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王玉海从结婚到生子、从得病治疗到术后恢复,每一次遇到困难,冷鹏飞都亲自过问、亲临操办,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与关照。

  1993年,冷鹏飞退休了,但他为党服务、为军队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脚步没有停止。20多年来,他先后担任几十所中小学的课外辅导员,义务为孩子们作爱国主义教育报告50余场,为3000余名官兵作报告、搞座谈。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时处处折射着冷鹏飞关爱袓国未来、情系基层官兵的拳拳之心。

  

  张华 原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员

  事迹简介:

  张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58年10月出生,1977年1月入伍,黑龙江虎林人,生前系原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员。1982年7月11日,西安市灞桥区新筑乡69岁的魏志德老人在公共厕所通粪便时,被沼气熏到,落入粪池。正在附近的张华听到呼救声,毫不犹豫地下到3米深的粪池内,奋力抢救魏大爷,不幸被浓烈的沼气熏倒在便池中,因严重中毒窒息,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24岁。被中央军委追授“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材料:

  远大的革命理想

  他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幼年时就受到革命先烈和雷锋光辉事迹的教育和影响。他在小学和中学读书时,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四次被评为标兵,曾出席县、地两级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在饶河农场劳动的1年多时间里,他被评为劳动模范、优秀共青团干部,曾出席过共青团饶河县代表大会、县劳模大会和先进知识青年代表大会。

  入伍后,他在人民解放军这座大熔炉里经受锻炼,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念更加坚定。他向支部作思想汇报时说:“我入党就要真正从思想上入党,绝不做一个凑凑合合的党员”。

  当他了解到有个同学存在“只要大学生的牌子到手,入不入党无所谓”的想法时,就主动谈心,启发他的觉悟,放暑假还写信勉励这位同学争取做一个有信仰、有理想的大学生。热情诚挚的关心,终于使这位同学转变了思想、端正了认识,后来还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思潮复杂的形势,张华不断加强政治学习,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他通过写信、寒暑假登门谈心,帮助多名中学同学战胜挫折,校正人生航向。

  高尚的道德情操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活着就要为人民群众解脱痛苦,这是我最大的幸福”。他在农场劳动时,经常带领大家帮助烈军属、孤寡老人做好事;用自己节约的钱和粮票,资助生活困难的临时工。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拼命拽住受惊的牛,救起一名眼看要被惊牛踩着的女青年;他曾挺身向前用肩膀扛住即将塌下的圆木,使正在劳动的5名青年安全脱险。

  在大学里,同学生病住院,他经常带着白糖、奶粉去看望,利用休息时间去帮助补课;同学的棉鞋打湿了,他脱下自己的毛皮鞋给别人穿上。他虽然身在校园,一有机会就会热情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在公共汽车上,他见义勇为地当场抓住行窃的小偷。

  在家休假期间,恰逢多年罕见的洪水,他为保护人民的财产,放下自家的事,先协助工人离开险区,而后又返回洪水里帮助乡亲们打捞被冲走的木料、家具等财物。他在家住了9天,同洪水搏斗了9天。

  崇高的人生追求

  他常讲“没有真才实学,再好的理想也实现不了”。中学读书期间,他经常清晨到离家2公里的小山上认真学习。在农场紧张劳动的日子里,他每天晚上在工棚昏暗的灯光下学习到深夜。

  入伍后,他更加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用节约下来的津贴买书籍,更加系统地学习。1977年、1978年部队推荐他参加高考,都未被录取,但他没有泄气。

  1979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原第四军医大学后,更加发奋学习。上课时,他专心听讲,仔细作笔记;做实验时,他严肃认真,从不马虎。平时,他的挂包里总装着书,抓紧等公共汽车、看电影和篮球赛前的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

  张华的英雄行为和高尚品格,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就在张华舍身救人的事迹广为传播,张华本人也被授予烈士称号并成为全国大学生学习的榜样的时候,一场围绕着张华的争论在全国大学生中展开,并引起了一场“人生价值如何衡量”的全国范围大讨论,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都在争论张华死有什么价值?张华的生命意义何在?以一个德才兼备的大学生的生命换取一个年逾花甲的老农的生命值得吗?对于这些问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革命先烈》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做过报道和评论。绝大多数的人都肯定了张华的举动,并认为这是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和发扬光大。张华生前所在的学员大队,坚持以张华精神建队育人,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学员大队”荣誉称号。 

  

  张楠 武警山东总队临沂支队直属大队原班长

  事迹简介:

  张楠,男,汉族,中共党员,1987年12月出生,2004年12月入伍,河北吴桥人,生前系武警山东总队临沂支队原直属大队一中队班长。入伍11年来,他始终坚持把个人理想与追求融入到强军兴军伟大实践中,把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诚化为爱军精武的实际行动,爱岗敬业、苦练本领,无私无畏、不怕牺牲,先后参与执勤处突、抢险救灾等任务30余次,抓捕犯罪嫌疑人10名,救助遇险群众40余人,为维护驻地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2015年7月26日,在执行驻索马里大使馆警卫任务时遭遇炸弹袭击,壮烈牺牲。荣立三等功2次,被武警部队追授“中国武警忠诚卫士”奖章,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事迹材料:

  胸怀报国理想 立足岗位写忠诚

  张楠入伍11年里,始终爱党信党跟党走,把对党的赤胆忠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镌刻在本职岗位上、融入到履行使命中。他十分注重锤炼思想品质,撰写读书心得120余篇,记录军旅日记114000余字,字里行间折射着积极向上的崇高思想。

  2011年至2012年,张楠因表现出色连续两次荣立三等功,具备了提干基本条件,但此时他已经超过提干年龄。当中队干部找他谈心时,他笑着说:“当不了干部,咱就当个好兵!”

  年底,他服役满8年,再一次面临退伍与留队士官晋级的选择。临沂市特警大队早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许诺以公务员身份对他进行特招。他谢绝了特警大队的好意,主动要求继续留队服役。

  2014年9月,总队在全部队选拔驻索马里使馆警卫人员,张楠第一个报名参加。他此时已是年满27周岁的大龄青年,父母三番五次催他回家相亲。在事业与家庭的选择面前,为了参加总队组织的赴索马里使馆警卫人员考核选拔,他一天也没有离开训练场。期间,他唯一的姐姐患乳腺癌去世,但他没有对任何人讲起,强忍悲痛继续投入到集训中,最终以全优成绩从500多名备选对象中脱颖而出,踏上远赴索马里的征程。

  2015年7月30日下午,张楠牺牲后的第三天,中队党支部发现了他写的最后一次思想汇报。为写好这份7页纸的思想汇报,他逐字斟酌、反复推敲,字里行间透射着一名军人对党的忠诚信仰和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军人是一个神圣而光荣的职业,我为能穿上这一身军装守卫祖国的驻外使馆而感到自豪。”

  潜心练兵备战 爱军精武当尖兵

  张楠始终把“当好兵、打胜仗”作为自己的军旅信条,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自己的人生尺度。练体能,他勇于挑战极限,每天早晚要多跑两个三千米;练狙击,他勤于思考创新,是总队应用射击项目的纪录保持者;练战术,他紧贴实战要求,总结探索出一套全天候、全地域、全要素班进攻实战实训方案。

  2013年7月的一天,支队集训队组织40公里武装越野。在经过一片丛林地时,张楠的小腿被树杈刮了一道口子,行进到一半天又下起了大雨,汗水、雨水、血水浸透了衣服,紧紧粘在伤口上。同组的队员让他上救护车,但他坚决不肯。越过终点的那一刻,精疲力竭的张楠瘫倒在地,迷彩裤被鲜血浸红了一大片。

  2013年11月,总队组织狙击手实战考核,一时大风突起、沙尘弥漫,固定好的靶子成了“摆动靶”,一同参战的12名队友都败下阵来,最后出场的张楠眼睛也吹进了沙子不停地流泪。在这种几乎不具备射击条件的情况下,他重新稳住身体、调整射击点、镇定击发,最终以92分的成绩夺得自动步枪对人体部位靶射击第一名。在总队、支队组织的考核比武中,他带领全班先后夺得15项第一,21名战士成为训练尖子和班长骨干,28人立功受奖。

  牢记崇高使命 血洒异域铸丰碑

  张楠为了使命不惜生命,用一次次不畏生死考验、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壮举,兑现了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铮铮誓言。抢险救援,他舍生忘死,赴汤蹈火,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处突维稳,他临危不惧,冲锋陷阵,多次擒获持刀的凶恶歹徒。他先后完成执勤处突、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30余次,抓捕犯罪嫌疑人10名,救助遇险群众40余人。

  2015年4月14日,我驻索马里大使馆外2公里处遭受炸弹袭击,造成当地21人死亡。担负使馆警卫任务的张楠在透过窗口观察情况时,被一颗流弹击中左胸,瞬间鲜血喷涌而出,他咬紧牙关,仍然持枪屹立,直到战友将其送往医院。经检查,弹头击中他左胸并从胸腔滑入腹腔,距心脏只有1厘米。

  这次受伤让他的腹部留下一个20多厘米的刀疤,体重从150斤骤减为110斤。张楠负伤后,总队提出让他回国接受治疗,但他仍然坚持:“我的伤不算什么,我要继续留在这里!我愿意继续接受战火的洗礼和考验!”得知使馆租住的酒店被列为袭击目标,张楠没有畏惧,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恐怖真的来袭,就要把使命举过头顶,把凶险踩在脚下,我已随时做好为祖国外交事业献身的准备。”

  2015年7月26日,大使馆所在酒店遭袭,巨大的爆炸冲击波直接将正在训练的张楠和3名战友掀翻在地,年仅28岁的张楠因颈动脉破裂失血过多壮烈牺牲,为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张超 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中队长

  事迹简介:

  张超,男,汉族,中共党员,湖南岳阳人,1986年8月出生,2004年9月入伍,生前系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中队长,一级飞行员。2016年4月,张超在执行上舰前陆基飞行训练任务时,不幸以身殉职。被中共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被中央军委追授“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荣誉称号,全军挂像英模。

  事迹材料:

  胸怀强军报国英雄理想,矢志飞行梦航母梦强军梦

  2004年9月,正读高中的张超,不顾亲朋好友“飞行太危险”的善意劝阻,坚定地报名参加招飞,通过层层遴选成功招飞入伍。进入航校后,随着对飞行事业认知的逐步深入,张超知道飞行要经常面临风险挑战,甚至生死考验。经过一番冷静思考,张超毅然决定坚守心中的梦想。

  2009年,经过5年的飞行学院和训练基地培养,张超练就了过硬的飞行本领,训练团有意留下他当教员,但他主动申请到一线战斗部队去,并坚定地选择了“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张超的爱人张亚曾是一名空姐,她的单位领导得知张超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后,想高薪挖他到民航工作,不料张超却说,我的事业在海空,假如所有的人都贪图安逸,谁来保卫这个国家?

  2015年初,舰载战斗机部队到张超所在团遴选飞行员,张超义无反顾第一个提出申请,先后5次找团领导表决心,还积极向考核组表达自己的强烈意愿。他毅然把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女儿送回老家,坚定从容地踏上舰载强军的光辉征程。张超的每次选择,都把党和事业的需要放在前面,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军梦想,用短暂青春铸就了永恒人生。

  苦练能打胜仗过硬本领,向着万里海空砺翅奋飞

  不管飞什么机型,都要争当“领头雁”。张超先后飞过8型战机,每型飞机、每个课目他都坚持地面苦练、空中精飞,力求飞到极致。2013年9月,张超开始改装三代机,为尽快掌握歼-11B飞机的技术性能和操作要领,他从按键功能、电路原理学起,逐项攻克每个系统,充分利用每次座舱实习和教员带教机会学习驾驶技能,很快达到了“一摸准”、“一口清”,每次飞行几百个操作动作和程序记得丝毫不差,近百个空中特情处置方案倒背如流,提前4个月完成改装任务并首个单飞,和战友们一道创造了海军三代机改装多项新纪录。

  2015年3月,张超通过飞行技术、心理素质等多项考核,如愿以偿加入舰载机部队。当时,同班次的飞行员已经训练了一年半,飞行课目已经过半。为尽快赶上飞行进度,张超自我加压,坚持白天学理论,晚上整笔记,睡前忆操作,把每次飞行都当成第一次,把每个操纵动作都做得精准到位,把每组飞参数据都研究分析透,只用了同班次战友一半的时间,就完成了改装任务。

  为尽快掌握舰载飞行规律,张超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多学多练,每飞完一个架次,他都会不停地向教员追问自己飞行中存在的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个飞行日讲评,他总是第一个请LSO着舰指挥官分析自己的动作偏差,还主动说出自己的失误;每次飞行结束,他第一件事就是回放当日飞行视频,对照教员讲评,一句话一句话地领会,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琢磨。勤学好问、深钻细研的作风,夜以继日、追求卓越的精神,使张超很快掌握了歼-15飞机操纵特点和舰载飞行要领,飞行技战术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跨越式提升。

  砥砺英勇无畏血性胆气,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去战斗

  2011年6月,一次飞行时天气突变,暴雨如注,能见度瞬间降到不足百米。当时空中7架飞机油料所剩无几,备降机场气象条件也很复杂。张超凭借过硬技术和过人胆量,被领导点名第一个在大雨中超气象成功着陆,让大家吃了颗定心丸。

  2012年4月,张超驾机执行战备巡逻任务,战机突然剧烈抖动,左发动机骤然停车。第一次遭遇空中停车的他处变不惊、沉着冷静,迅速关闭左发动机,调整右发动机动力,通过娴熟修正、平衡,成功返航着陆。一次空中对抗训练时,张超面对的是飞行时间近2000小时的“老鹰”级对手,在被对手锁定的一瞬间,他突然大角度转向,成功摆脱攻击,并展开半滚倒转咬住对手。

  训练结束后,被追问的张超坦诚地展开手头的笔记本,上面赫然写着对手空中训练的一系列参数、拿手战法以及习惯特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是航天员的5倍,是普通飞行员的20倍。他曾对妻子说:“如果有一天我牺牲了,就把我的骨灰撒到大海里。”

  2016年4月27日12时59分,张超驾驶歼-15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突发电传故障。在4.4秒的生死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终因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后身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29岁。战友们说,张超既是一座精神丰碑,更是一个前进航标,时刻激励我们为发展航母事业不懈英勇战斗!

  

  张国春 国防大学兵棋专家

  事迹简介:

  张国春,男,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4月出生,1987年9月入伍,黑龙江克东人,生前系国防大学兵棋专家。他把打仗当急务,一门心思推演战法,埋头科研一线,和团队成员成功研制我国首个实战化大型兵棋演习系统,获多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病逝。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表彰为“全军优秀教师”,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事迹材料:

  矢志强军、开拓创新,锻造推演战争的信息平台

  张国春始终把目光投向战场,从攻读博士开始就潜心研究体系效能仿真建模评估,注意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动态,撰写出版了《体系作战仿真》专著,成为这一领域最早的研究文献之一。

  兵棋系统研发之初,他主动承担了3个分系统的设计开发,这3项攻关极为关键,直接决定着兵棋系统是否能紧贴实战、反映实战。

  在由海量数据构成的世界里,张国春和同事们将信息化战争所涵盖的全部内容,以数据模型的方式导入计算机,用一个个抽象的数据,演绎了一场场可视的战争态势,还原了战场的实景,为部队指挥员了解和适应未来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研发全新的战场情况报告系统,他带着团队在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攻关,与同事们一起先后编写了上千万行代码,设计了数百类军事规则模型,仅用3个月时间,就干完了按常规进度2年多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瞄准实战、真抓实干,砥砺部队向能打胜仗靠拢

  部队的需求就是张国春的战场,他坚持边建边用,以用促建,切实使战争预实践更加贴近实战。为大量掌握第一手资料,更好地推动兵棋系统完善发展,张国春积极要求参加不同方向、不同战区部队组织的兵棋演习,了解参训部队不同的任务特点和训练需求,同部队指挥员一起研究确定相应的组训方式和保障模式,不断探索兵棋演习运用方式,改进完善系统功能。每一场演习,张国春都要根据参演单位具体情况来更新完善大量数据。

  2013年7月,一场重大演习在北京及某地同时展开。就在演习开始前不久的系统检查中,张国春发现系统运行的个别参数设置出现错误,而这些参数直接关系到演习的真实性。

  为保证演习质量,他和战友几宿没合眼,经过上千次试验,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结症。凭借稳定可靠的技术保障,为演习圆满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殚精竭虑、甘于奉献,为兵棋事业倾尽毕生心智

  张国春是一个工作上的“拼命三郎”,他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到了兵棋研发上。加入兵棋团队8年来,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周末都很少有。他对自身要求非常严格,从未因为家庭事情影响过工作。一次外出执行演习保障任务期间,张国春爱人突遭车祸,颈椎、腰椎严重受伤,需要卧床治疗,孩子更是无法照顾。得到这一消息后,领导准备安排他返回,他考虑到自己对演习情况比较熟悉,就没有中途换人,而是拜托姐姐和朋友轮流到家照看。

  从2010年开始,他就时常感到头疼头晕,却为了加快系统研发进程一推再推自己的健康检查,直到被诊断为脑肿瘤,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第一次脑肿瘤手术前,张国春再次来到了实验室,把手头的事务和电脑里的资料一一向战友交接清楚;第二次手术后,张国春记忆力严重下降,他拿着电话号码本,试图把人和名字对应起来,他告诉妻子:“今后我不能编程了,但是我还能帮大家整理资料。”住院期间,他忍着癌细胞吞噬躯体的剧痛,用颤抖的手写完两大本兵棋系统技术改进文档。

  无论是学术成果,还是工作业绩,张国春都符合参评教授的资格和条件,但他先后两次都把参评机会留给了别人。作为核心技术骨干,张国春不善言辞,但他对同事向来有问必答、倾囊相授,经常主动将自己的课件提供给年轻人参考使用。张国春从不愿给组织添麻烦,在他病情恶化时,单位要给他派车保障,他却坚持坐地铁。他为人师表、以身示范的无声行动,深深影响和激励着身边的战友,赢得了大家由衷的钦佩和敬重。

  

  林俊德 原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

  事迹简介:

  林俊德,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3月出生,1960年9月入伍,福建永春人,生前系原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投身国防科技事业50多年,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年过七旬依然战斗在科研试验第一线,最终病逝在工作岗位上。1990年被国家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光荣参加团中央“奋斗者的足迹”知识分子报告团,1999年特邀出席“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会,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中央军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全军挂像英模。

  事迹材料:

  爱党爱国 忠诚事业

  他始终胸怀报国强军的坚定信念,携笔从戎,毅然走进“死亡之海”罗布泊,一辈子战斗在科研试验一线,即使身居艰苦环境、几经岗位调整,甚至遭遇人生挫折和病痛折磨,也无怨无悔、从未动摇,生动诠释了一名革命军人的真挚情怀。

  林俊德出生在闽南山区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拉扯5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曾被迫辍学。新中国成立后,他依靠政府助学金重返学校,并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

  1955年,从未离开过大山的林俊德,怀揣着母校永春一中资助的20元钱,穿着母亲织的土布袜子和草鞋,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在大学里,不仅所有学费生活费都由国家负担,而且老师和同学们在班上为他组织募捐。林俊德深知,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就没有自己的一切。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知识和本领报效祖国。

  1960年,大学毕业的林俊德携笔从戎,胸怀强军报国之志,长期扎根戈壁大漠,始终坚守科研试验一线,为铸就国防盾牌、挺起民族脊梁作出了卓越贡献。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他始终保持着对事业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直面挑战不言退,奋力进取不停滞,一年365天只在春节给自己放3天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年轻时这样干,评上院士后依然这么干,年过七旬还负责重大国防科研项目。在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到去世的20多天里,因担心治疗影响身体状态以致耽误项目进展,他毅然放弃手术和化疗,坚持把病房当作战场、与死神争分夺秒,把一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思路整理出来。“我要工作,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这是他在生命最后时刻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生命的最后三天里,先后整理科研资料1.5G,即便在去世前时而昏迷时而清醒的5个小时里,仍反复嘱咐身边的学生和家人,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开,整理时要注意保密,等等,为国防科技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

  凭借着舍生忘死、舍家为国的崇高精神风范和顽强意志品质,林俊德重任在肩压不垮、危难关头全不怕,敢于迎战一切困难挑战,书写出壮美感人的人生华章。

  不畏艰难 勇攀高峰

  他总是把挑战当机遇,把难题当课题,一辈子聚焦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国外实行封锁、国内无可借鉴的情况下,带领科技人员锐意进取、奋勇攻关,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成果,突破某大型实验装备及工程应用关键技术,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30多项。他大胆借鉴钟表工作机理,经过一年半的艰苦攻关、试验改进,研制出第一台钟表式压力自记仪。

  他对年轻同志言传身教、勤勉扶持、悉心指导,给每个学生都建立成才指导档案,既带方法、带技术,更带思想、带作风,倾力匡助他们成长成才,去世前最后三天还强忍病痛认真审改一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并写下了300余字的6条建议,带出的学生大多成为学术技术带头人。

  淡泊名利 默默奉献

  他一直保持“两弹一星”年代的质朴本色,始终恪守“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铮铮誓言,一心一意做学问、心无旁骛干事业。评上院士后,坚持不要秘书,免费讲学,不属于自己研究领域的社会活动一律不参加,多次谢绝个人奖项推荐、客座教授聘请,家里的沙发、床和衣柜都是上世纪80年代自己用包装箱板材做的,常拎的公文包用了20年,戴的手表还是1997年参加母校校庆时的纪念品,临终前还特别交待“后事一切从简,不给组织添麻烦”。遵照他的遗愿,家里把组织慰问的十万元钱作为他的最后一次党费全部上交。

  2013年1月,中央军委追授林俊德同志“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被评为“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全军2012年度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2013年9月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林俊德的颁奖词,是他壮美一生的真实写照。

  

  欧阳海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68302部队7连班长

  事迹简介:

  欧阳海,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4月出生,1959年1月入伍,湖南桂阳人,生前系原68302部队七连班长。1963年11月,他所在部队野营训练经过铁轨时,在列车与脱缰战马即将相撞的危急时刻,他奋不顾身推开战马,避免了列车出轨,自己却被压断左腿,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被原广州军区授予“爱民模范”荣誉称号,追记一等功。他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欧阳海班”。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材料:

  无论是日常学习训练,还是执行施工任务,欧阳海都积极主动,奋勇争先,对自己严格要求。他工作勤奋,训练刻苦,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人称“小老虎”。曾两次抢救溺水儿童,一次参加灭火,并救出一位老人。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标兵。

  入伍3个月就加入共青团组织,第二年因工作突出荣立三等功并当上班长。他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和模范带头作用赢得了全班战士的信任和支持,所带班被评为先进集体。1963年冬,欧阳海所在部队组织野营训练,他带领7班担任尖兵班,处处冲锋在前。训练进入尾声时,他所在班担负收容任务。

  11月18日,部队按照既定路线冒雨行军,在经过铁路轨道时,由广州开往武汉的282次客车鸣着长笛飞奔而来。

  突然,惊人的一幕出现了。谁也没有想到,响亮的笛声会使一匹战马受惊挣脱缰绳,驮着炮架窜上铁路,横在中间。

  战马被直冲着自己奔来的钢铁家伙吓呆了,居然僵立在铁轨中间一动不动。列车越来越近了,制动根本就来不及,眼看一场车翻人亡的惨剧就要发生……

  在火车与马即将相撞的危急时刻,欧阳海奋不顾身将马推出铁路,避免了列车出轨,保障了铁路设施,保护了旅客安全,避免了一起严重事故,但他自己,却被无情的车轮轧断左腿,负了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战士们打开欧阳海随身携带、现已被鲜血染红了的小本子,只见封面上写道:即使有一天,这个世界上没有了我,我也仍然衷心地相信,共产主义的理想必然胜利,一定会有更多更多觉醒了的人士为它战斗。

  什么是对一个人的最大考验?生死关头就是对一个人的最大考验。在这个考验面前,英雄战士欧阳海用自己的生命,交了一份优秀答卷,朱德、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题词号召全国军民学习欧阳海舍己救人的共产主义风格。

  

  罗盛教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七军一四一师直属侦察连文书

  事迹简介:

  罗盛教,男,汉族,1931年4月出生,1949年11月入伍,湖南新化人,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七军一四一师直属侦察连文书。1952年1月,正在练习投弹的他,为救跌进冰窟的朝鲜少年崔莹,因体力消耗殆尽英勇献身。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被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一级爱民模范”荣誉称号。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罗盛教报名参军,被送到湘西军政干校学习。1950年罗盛教被调到某部文书训练班学习,之后又被分配到四十七军一四一师直属侦察连任文书,参加湘西剿匪斗争。

  1951年,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当罗盛教踏上朝鲜的国土,看到遍地烧焦的房梁瓦砾时,捍卫和平的信念更加坚定。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有一天我被侵略者的子弹打中,请战友们千万不要在我这里停留!一定要继续前进,奋勇前进,矢志为朝鲜人民和牺牲的同志报仇!”

  在朝鲜前线,他亲眼目睹美帝国主义对朝鲜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激起了他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对朝鲜人民的深切同情。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更使罗盛教深受感动。一次,部队在一个风雹交加的黑夜行军,伸手不见五指,一位朝鲜老大娘顶风冒雹地站在那里,手提保险灯为战士们照路,并不断提醒志愿军战士们别掉进泥坑里。罗盛教觉得只有用杀敌立功的实际行动,才能报答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更加努力地工作,除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外,还经常冒着炮火到前沿阵地为战友送饭、抢救伤员。一天,连观察所附近的山村遭美军飞机轰炸,他冒着浓烟烈火,抢救出一位朝鲜老大娘和一名儿童。

  1952年1月2日,新年伊始,正是朝鲜半岛冰天雪地的时节。罗盛教一大早便来到附近的冰河边,准备练习投弹。就在这时,河面上突然传来几位朝鲜少年急促的哭喊声。原来,4名朝鲜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附近的栎沼河上滑冰时,一个叫崔莹的少年不慎掉入2米多深的冰窟。罗盛教听不懂朝鲜语,但当他看到朝鲜少年的手势和破裂的冰面时,立即明白了一切。他一边奔向出事地点,一边脱下棉衣,全身脱得只剩下一身单衣,纵身跳进了冰冷彻骨的河水中。

  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罗盛教沉着冷静,很快便摸索到了落水的那位朝鲜少年崔莹,并成功将他托出了水面。可是,由于冰窟窿边缘的冰面太薄,承受不了落水少年崔莹的体重,两人马上又跌落到水中。

  他两次把落水少年崔莹托出水面,都因冰窟窿周围冰层破裂,又跌入水中。几经周折,罗盛教的体力已消耗殆尽,身上的血液快冻结了,全身发紫,面色苍白,四肢变得麻木而僵硬,但他仍顽强地再一次潜到水底,再一次找到孩子,用尽最后的气力,双脚踏着河底的碎石,用自己的头将落水少年崔莹顶出了水面。这时一名战士赶到,将崔莹抢救上岸。但是罗盛教却因气力耗尽,无力浮出水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找到罗盛教的遗体后,朝鲜石田里人民异常悲痛,被营救再生的朝鲜少年崔莹更是痛哭不止。他们按照朝鲜当地最隆重的葬礼,将他安葬在苍翠秀丽的佛体洞山上,并将他献身的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崔莹的家乡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安葬他的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石田里人民委员会还在罗盛教牺牲的地方竖起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生长在朝鲜土地上的人民,都应该永远地牢记着我们的友人罗盛教同志,学习他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将军亲自为罗盛教烈士纪念碑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钱学森 原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

  事迹简介:

  钱学森,男,汉族,中共党员,浙江杭州人,1911年12月出生,1970年6月入伍,生前系原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的九大至十二大代表。他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材料:

  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博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然而,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这个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祖国的科学家,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钱学森在美国已经生活了10多年,又被誉为是“在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位火箭专家”,金钱、地位、声誉都有了。可他想: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他还对中国留学生说:“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们要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1955年经过辗转周折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

  1956年,他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实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者。

  

  阎肃 空军原政治部文工团一级编剧

  事迹简介:

  阎肃,男,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5月出生,1953年6月入伍,河北保定人,生前系空军原政治部文工团一级编剧。从艺60余年,他以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始终模范践行党的文艺路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战斗在讴歌主旋律、弘扬民族精神第一线,创作了《江姐》、《党的女儿》、《我爱祖国的蓝天》等一大批红色经典,推出1000多部(首)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参与策划100多场重大文艺活动。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先后荣获“中国歌剧艺术终身成就奖”等多个重大奖项,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事迹材料:

  对党充满深厚感情 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阎肃从年轻时选择信仰共产主义,就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党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1949年,还在重庆大学上学的阎肃,就秘密参加了党领导的外围组织,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

  1953年入党、参军后,阎肃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定格在做党的文艺战线忠诚战士上,把对党的忠诚融入文艺创作,把歌颂党、鼓舞人民、激励军心士气作为己任,旗帜鲜明地与各种错误文化思潮作斗争。

  2007年前后,社会上出现了利用网络恶搞红色经典、传播恶俗萎靡歌曲之风,他联合40位著名艺术家发出“传承红色经典、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倡议,相继参加江西等地组织的大规模红歌会,并担任中国红歌会终审评委,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共鸣。

  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提出军事文艺需要坚持“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受到高度肯定,被总结为强军文化的“风花雪月”。

  对艺术精益求精 弘扬时代主旋律、汇聚正能量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是不是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阎肃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他始终站立在时代潮头,模范执行党的文艺路线,忠实履行一名文艺战士的神圣职责。

  1962年,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的严重挫折后,不少人对新中国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存有疑虑,阎肃从小说《红岩》中得到灵感,一气呵成了《江姐》剧本,经过两年多的反复修改、排演、打磨,于1964年9月公演,一年内演出257场。

  这部歌剧凝练升华的“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的“红梅精神”,极大地振奋了党心、军心、民心。现已5次复排演出1000多场,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的奇迹,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阎肃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注重掌握时代信息,保持观念不落伍。1984年以来,他多次参加大型文艺演出的创意设计、总体策划和撰稿工作,先后参与策划了20多台央视“春晚”、历年“双拥晚会”、历届全军文艺汇演,参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编创等,产生巨大影响,被誉为文学艺术界的“常青树”。

  对基层官兵倾注真情 满怀青春激情奋斗在一线

  让每一首军歌成为激励官兵的“冲锋号”,是阎肃坚持不懈的艺术追求。他始终把根扎在军营,用爱倾情回报部队,将艺术才华奉献给广大官兵。他曾说:“什么都可放弃,但唯有这身军装最难舍弃。”他始终把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为了使作品贴近部队、贴近官兵,几乎走遍了空军所有的部队,机场、阵地、海岛、高原、边防哨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歌声。

  1960年,阎肃到空军航空兵某部当兵锻炼,和战士们打成一片,建立了深厚感情,捕捉到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创作了传唱50多年、经久不衰的《我爱祖国的蓝天》。

  1964年12月,他从西宁去西藏体验生活,顶风冒雪跋涉18天,到达海拔5000多米、零下40多摄氏度的气象站,高原反应异常强烈,他咬牙坚持完成采访,写出反映高原官兵生活的《雪域高原》剧本。《军营男子汉》、《长城长》等一大批军旅歌曲,都是他深入一线创作出来的。他还利用下部队采风的机会,为官兵讲课辅导,培养文艺骨干,创作百余首军歌、师歌、团歌,深受官兵欢迎。

  对自己严格要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和普通一兵的本色。作为享誉全国全军的艺术家,阎肃从没有把自己当成名家大腕,而是以一名普通老兵、普通党员、普通文艺工作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经常说,“得意时不能凌驾在组织之上,失意时不能游离于组织之外”。每月领到工资第一件事,就是向党小组长交纳党费。2008年,他主动参加汶川抗震救灾义演,并从积蓄中拿出2万多元交纳“特殊党费”。

  阎肃居功不自傲、艺高不自满,只要是组织交给的任务,他都积极完成;只要对团队有利的事情,他都积极支持,从不考虑个人的得失。面对物质诱惑,他坚守底线,洁身自好。改革开放之初,有人提出用北京一套楼房请他写歌,他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一点都不能伸手!”他甘当人梯,坚持用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年轻演职人员,用50多年的心血把一代代“江姐”送上舞台、推上艺术大道。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一大批词作家、作曲家和优秀青年演员脱颖而出。

  

  

  黄继光 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第一三五团二营通信员

  事迹简介:

  黄继光,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出生,四川中江人,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第一三五团二营通信员。1952年10月20日,上甘岭战役中,他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年仅21岁。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材料:

  1952年10月14日,侵略军开始向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上甘岭战役开始。上甘岭位于五圣山上,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侵略军心窝的一把钢刀。在仅4平方公里的高地上,“联合国军”先后投入6万人的兵力,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航弹,最多的一天达30万发。志愿军也陆续投入兵力4万余人,发射炮弹40万发。阵地上草木荡然无存,岩石构成的山头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堆。空前惨烈的上甘岭战役,在当时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火力密度的最高纪录。

  在这样常人难以想象的火海弹雨中,志愿军能够打退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有无数像黄继光这样的英雄。

  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和南朝鲜伪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他随营参谋长来到六连。六连接连攻占3处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零号阵地有美军的集团火力点,要攻上山头必须首先打掉这个火力点。营参谋长连续派出3批爆破组,但爆破手都在中途伤亡了。时近拂晓,如不能迅速消灭这个火力点,夺取零号主峰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六连伤亡很大,能够参加攻击的只有几个人了。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营参谋长批准了他的请求,命令他带领2名战士执行爆破火力点的任务。他带领2名战士冲了上去,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2名战士1名牺牲,1名负重伤,他也多处负伤。

  美军照明弹将阵地照得如同白昼,几个火力点交叉扫射,封锁道路。他毫不畏惧,趁手榴弹爆炸烟雾,拖着受伤的身体继续匍匐前行。接近美军中心火力点时,用力甩出最后1颗手雷。手雷在离美军不远的地方爆炸了,美军火力点被炸掉半边,美军的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黄继光也被这巨大的爆炸声震昏了。就在部队发起冲锋时,美军火力点内残存的机枪又吼叫起来,向志愿军冲锋部队疯狂扫射,部队攻击再次受阻。这时,黄继光醒来了,但他弹药用尽,他便忍着重伤剧痛,艰难地爬到地堡射孔,毅然跃身而起,张开双臂,向火力点直扑上去,用胸膛堵住美军正在喷射的枪口,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冲锋扫清了道路,自己壮烈牺牲。在黄继光精神感召下,部队迅速攻占了上甘岭高地,全歼守卫的美军2个营约1200多人。

  战友们冲上零号阵地时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人们看到,黄继光的腿已被打断,身上有七处重伤,他的身后有一道长长的血印。牺牲后的黄继光全身伤口都没有流血,地堡前也没有血——血都在路上流光了!可以想见,在最后时刻,黄继光是以何等坚强的毅力,拖着重伤的身躯,爬到敌人的地堡前,又一跃而起的。

  战后,根据黄继光生前意愿,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2年10月,他的家乡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建立“黄继光纪念馆”。

  

  蒋佳冀 空军航空兵某部部队长

  事迹简介:

  蒋佳冀,男,汉族,中共党员,1981年6月出生,1999年8月入伍,四川成都人,空军航空兵某部部队长,特级飞行员。历任飞行中队长、大队长、参谋长、团长,他心怀强军梦想,牢记职责使命,苦练打赢本领,带领部队出色完成多项重大军事训练任务,3次荣获“金头盔”。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被表彰为“全军优秀基层干部”、“全军学习成才标兵”,被空军授予“矢志打赢的模范飞行员”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事迹材料:

  矢志蓝天、立志报国,做强军路上“追梦人”

  他热爱飞行事业,为了追求飞行梦想,始终选择一条充满未知、风险的挑战之路。高考后,他放弃做民航飞行员的机会,选择当空军飞行员且决心要当战斗机飞行员;军校毕业,他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选择到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的一线作战部队;成为合格飞行员后,他放弃在二代机部队提前晋职的机会和安稳舒适的生活,选择从头开始改装新型战机。

  入伍以来,他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尽好一名军人的职责,如何当兵打仗、报效祖国。每当遇到重大军事行动任务,他总是闻战则喜、勇当先锋,始终保持“遗憾的是我只能为祖国牺牲一次”的壮志豪情、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甘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奉献。

  2014年,面对某战略方向的他国军机挑衅,时任团参谋长的蒋佳冀,带领官兵庄严宣誓:“如若今日开战,不胜不归!哪怕是牺牲,也要战斗到底!”他多次沉着冷静地完成压制、驱离进入我防空识别区的外军军机的任务,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誓言。

  钻研打仗、苦练打赢,做实战实训“排头兵”。无论飞哪个机型,他都始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练就新本领。在航校时,他就展现出过人的飞行天赋,在同批战友中,他第一个放单飞,第一个改装三代机,第一个任长机、教员、指挥员,第一个参加重大行动任务。

  他善于深钻细研、敢于求变求新,始终瞄准实战创新战法训法,积极探索复杂电磁环境下空战对抗和对地突击的特点规律,研究摸索出混编突防等20多套有效管用的战术战法,且在上级组织的多次重大演习演练中得到有效验证并取得优异成绩。

  2011年,他参加空军组织的首次“金头盔”比赛,被空军评为“对抗空战优秀飞行员”,荣获象征中国空军飞行员至高荣誉的“金头盔”。2012年,他再度夺取“金头盔”,成为空军首位蝉联此荣誉的飞行员。2015年,他第三次夺得“金头盔”,也成为空军首个三夺“金头盔”的飞行员。

  荣誉的背后,是他坚持开展战术战法创新,而每一次创新都掀起全空军实战化创新战法的学习浪潮。他聚力练兵备战,先后执行“红剑”演习、轮战驻训、“蓝盾”演习等重大军事任务,带领团队创造了空军三代机部队多个“首次”。

  践行严实、带头示范,做领兵打仗“领头雁”

  他自觉践行“四铁”要求,始终保持了“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和“对党忠诚、善谋打仗、敢于担当、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军队好干部良好形象。为人正直、品行高尚,对待得与失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工作戒骄戒躁,生活中谦虚和善,对待同志诚恳热情。

  坚持时时高标准、处处严要求、事事求先进,高难课目带头飞,急难险重任务领着上,作为部队长、党委副书记,他敢于在党委班子成员和官兵中叫响“看我的、跟我来”,为官兵作表率、树好样子。他坚持遵章守纪不逾矩、修身律己不越线,大项事项坚持党委集体研究,用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部队。

  他始终心系官兵、情系部队,时刻把官兵冷暖放在心上,做到感情上贴近官兵,行动上深入官兵,工作上服务官兵,受到官兵的广泛赞誉和一致认可。他以党性要求自律,在官兵中口碑好、威信高。

  锐意创新、敢于开拓,做部队转型“急先锋”

  2018年,所在单位改装新型战斗机,并同步推进新的飞行训练法规。面对两大新挑战,他带领团队更新理念、提升思维、锐意进取,严密组织理论学习、模拟飞行、地面准备、座舱实习、任务协同,做到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精益求精。

  他带头学在前、研在前、飞在前,带领部队较短时间内掌握了新型战机性能,全面实施新组训模式,并创新多套实用战术战法,部队改装新型战机后当年即上高原、进大漠、赴边疆,填补了该型战机战训实践的多项空白。他把个人的小梦想融入强军的大梦想,并始终如一地保持拼搏姿态,将初心使命化作一次次勇敢的蓝天翱翔。

  

  景海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31677部队副部队长

  事迹简介:

  景海鹏,男,汉族,中共党员,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山西运城人,31677部队副部队长。他先后圆满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成就了三巡苍穹的中国奇迹。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7年获“八一勋章”。

  事迹材料:

  忠诚使命、不负重托,他是奋勇前进的举旗人

  景海鹏最鲜明的特质,就是献身航天、报效祖国的宏伟抱负。1995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航天员大队,他毅然放弃熟悉的工作环境、稳定的家庭生活,面对祖国的召唤,积极报名,从1500多名优秀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第一批航天员。

  从入选航天员队伍第一天起,就把个人理想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同祖国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热爱航天、建功航天、献身航天。神十一任务发射前的记者见面会上,他向记者说:“党和国家把我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娃培养成一名飞行员,培养成一名航天员,我有义务有责任,通过多次飞行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不惧险阻、立志笃行,他是越挫越勇的追梦人

  景海鹏三度飞天,成功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付出。他把生死置之度外、把困难踩在脚下,年复一年、孜孜不倦地刻苦训练、挑战极限,彰显着革命军人的英雄豪情和血性胆气。

  为了实现飞天梦想,他制定“魔鬼式”训练计划,坚持做难度最高的、强度最大的、标准最严的训练,一次次挑战极限。凭着这股子狠劲和韧劲,终于入选神舟七号任务乘组。

  当名字传遍大街小巷,签字、合影、采访、报告等活动接踵而至,面对迅速升温的名气,他坚持本色,归零心态,瞄准交会对接任务开展相关的技术钻研,精益求精苦练,完成了2000多次的交会对接训练,最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乘组,实现两度问天。景海鹏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党和人民的教导,将完成任务当作回报祖国培养的最好方式,十九年如一日,坚持标准不降、训练不减、目标不变,与战友们一样学习、一样训练、一样要求,凭借对飞天的渴望和不懈努力,成功入选神舟十一号任务乘组,完成三巡苍穹的壮举。

  踏实勤奋、务求完美,他是精益求精的航天人

  景海鹏既当问鼎苍穹的勇士,也当航天科研的尖兵,始终瞄准一流,勇攀科技高峰,铸就“中国辉煌”。

  他不懈探索、积极创新。每次任务准备中,都同乘组和科研人员一起,反复研究飞行程序变化,一起编写飞行手册,使手册更科学、在轨更好用;任务成功后,都认真进行总结,毫不保留地反馈飞行的经验体会,加强与飞船、火箭和航天员各系统的沟通协调,参与并完成了多项设计试验,为工程设计人员改进产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他严慎细实、尽善尽美。2007年,在进行穿脱舱外服气液插头训练中,他插了几次也插不上,最后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才完成。训练结束后,他找到工作人员,加练了一中午,找到问题症结,最终实现了盲操作准确无误。神十一任务中,为全面掌握噪声测试操作,他反复练习,在一次综合验证实验中,敏锐地发现噪声测试仪显示界面与飞行手册一个字符的差异。

  他瞄准一流、做到极致。在地面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太空就变得异常复杂。神十一任务中,先后安排了机械臂在轨验证、太空跑台验证等40余项科学试验,他都力争做到最好,有一点不理想,都会重做一遍,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十一点,有时候甚至到凌晨一点多。在失重跑台验证试验中,数次试验都没有成功,当地面人员都准备放弃时,他却通过各种手段完成试验,获取了弥足珍贵的数据。

  淡泊名利、执着奉献,他是永葆本色的领路人

  无论何时,他都始终坚持守住心中的梦,认真走好脚下的路,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计利只计国家利,留名只留集体名,一心只为飞天,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荣誉、正确对待战友,始终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任务成功后,他说的最多是:光荣属于敬爱的党,属于亲爱的祖国,属于伟大的人民,属于工程全线的同志!他始终以一颗平常心干着不平凡的事,训练中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能虚心求教,工作中始终严格遵守日常管理各项规定,生活中碰到战友有困难能热心帮助,被亲切地称为“知心的景大哥”。

  三巡苍穹后,成了人们心中英雄的他,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参加各种报告会、演讲和社会活动200余场次,讲述建设航天强国的感人故事,大力宣扬航天精神、传播航天知识、播撒梦想种子,在社会上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航天热。

  

  程开甲 原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军职常任委员、教授

  事迹简介:

  程开甲,男,汉族,中共党员,1918年8月出生,1962年11月入伍,江苏吴江人,生前系原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军职常任委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7年获“八一勋章”。

  事迹材料:

  忠诚于党 信念坚定

  程开甲历经人生道路的抉择和个人荣辱得失的考验,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始终保持对党的高度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青少年时代,他就立下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把个人抱负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刻苦学习钻研并取得优异成绩。

  在英国学习期间,他始终抱定学成必归的决心。新中国诞生后,他放弃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优厚待遇,拒绝恩师波恩的挽留,义无反顾返回祖国,握笔从戎走进大漠,投身核武器研制试验。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面对来自国内外各种因素的阻碍和干扰,他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必胜信心,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倾注在“两弹一星”事业上,把个人志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

  敢为人先 勇攀高峰

  程开甲常说,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创新,攀登那些前人少有涉及的领域。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不论是从事技术工作还是领导培养团队,他总是以执着的追求和超凡的智慧进行潜心研究和创造。

  他善于超前思维、科学预见,提出许多富有创造性、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技术论断,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他先后参与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试验,以及“两弹”结合飞行试验等在内的多次核试验,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创立了卓越功勋。

  崇严尚实 勤于实践

  程开甲不务虚名、不尚空谈,既是一位享受盛名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各界公认的实干家。他既注重组织领导重大任务、履行技术指导把关职责,又勤于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身先士卒亲力亲为。

  面对理论、技术均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他带领技术骨干夜以继日研究攻关,拟定原子弹爆炸试验总体方案,研制原子弹爆炸测试所需仪器设备,为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之后多次核试验中,他精心设计总体方案,亲自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多次深入戈壁荒漠、高原深山现场勘察,解决了场地选址、方案制定、场区内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等理论和技术难题。

  德馨品高 行为世范

  程开甲不仅以自己的渊博知识和远见卓识,为我国科技事业和国防现代化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更以人格魅力和大家风范,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爱戴。

  他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坚持原则、维护大局,严于律己、一身正气,弘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他向组织提出的意见建议观点鲜明,对同志的批评帮助坦诚恳切,对自己的缺点从不避讳。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以国家大局为重,从不计较功名利禄。

  面对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他常讲,“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学术民主、团结同志,从不以权威自居、不以名望压人,对起草的每份文件报告反复推敲,对科研试验中的每个隐患从不放过,对他人请教的问题认真作答,表现出极端认真负责的治学态度。

  他热心培养和提携后人,善于发现有造诣、有潜质的优秀人才,既积极推荐、委以重任,又严格要求、悉心指导,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严谨作风、学风,带出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取得丰硕科技成果。

  

  雷锋 原工程兵工程某团汽车连班长

  事迹简介:

  雷锋,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12月出生,1960年入伍,湖南望城人,生前系原工程兵工程某团汽车连班长。他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1962年8月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殉职。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963年2月,原总政治部发出了宣传和学习雷锋同志模范事迹的通知,并编发了《雷锋日记》。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全军挂像英模,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材料:

  热爱党 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主义

  雷锋的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毒打成残疾至死,哥哥和弟弟在苦难中夭折,母亲遭地主凌辱后含恨自尽,他自幼受尽旧社会的压迫,是党和人民把他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雷锋对党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时刻听党的话,坚决按党的指示办事,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他把毛泽东著作看成“粮食”、“武器”、“方向盘”,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改造世界观,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他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把党比作母亲,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属于党和人民的。

  “为了党,愿洒尽鲜血,永不变心”“对党、对人民要忠诚老实,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是雷锋给我们留下的名言。

  服务人民 助人为乐

  雷锋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始终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甘当革命的“傻子”。

  从帮助战友学文化、学技术到给不认识的群众买车票,从冒雨送老人回家到带病坚持抗洪抢险,从雨夜用棉被抢盖工地水泥到春节主动去候车室为旅客服务,他时时处处都以党、人民和祖国的利益为重,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作是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群众赞誉“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别人生活的更美好。”“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这种服务人民、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大爱无疆的崇高境界,是雷锋一生中最突出、最动人、最完美的主旋律。

  干一行爱一行 专一行精一行

  雷锋总是把实现崇高的理想与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的火热”,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把自己拧到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在望城县委当公务员,他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在团山湖农场,他只用了一周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在鞍钢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8次被评为标兵,5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光荣称号;参军后,他多次立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参加了原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当选为抚顺市第四届人大代表。雷锋之所以能够成就伟大的人生,就在于他有一种对革命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和爱岗敬业、爱军精武的崇高精神。

  锐意进取 自强不息

  雷锋既是一个踏踏实实的实干家,又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都能很快适应,成为行家里手,得益于他有一种刻苦学习、勤于钻研的劲头和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雷锋驾驶的抗美援朝时期苏联生产的嘎斯51型汽车,是全连有名的“耗油大王”,节油运动中谁也不愿意开。雷锋主动要求开这辆车,他翻阅许多专业书籍,请教许多行家里手,不仅安全行车2.6万公里,还把“耗油大王”改造成“节油标兵车”。

  他还针对连队缺少教练车的现状,带领战友们做了一个模拟汽车驾驶台,被推举为技术学习小组长。正是凭着这种善于挤、善于钻的“钉子”精神,雷锋很快成长为岗位上的标兵。

  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

  雷锋在工作上向积极性高的同志看齐、生活上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一双袜子补了一层又一层,穿了多年不舍得丢掉;当兵几年连香皂都没用过;每月6元津贴费,除了留下交团费、党费、买书及必要的生活用品外,其余的全部存到储蓄所。

  雷锋有一个用破木板钉成的“节约箱”,把捡来的破铜烂铁、废螺丝钉等放在里面,需要时取出,不用的废物就拿去卖了,卖回的钱全部交公。他在工地运水泥时,利用业余时间把撒在车上的水泥扫起来,不到两个月就积攒了2000多斤。他不仅自己生活十分节俭,还经常把别人扔掉的废牙膏皮捡回来,集中到一起卖掉,用这些钱买来文具送给小学生。

  雷锋是在人民军队这个“大学校”“大熔炉”培养锻造出来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的事迹激励了无数人扎实工作、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满广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66029部队部队长

  事迹简介:

  满广志,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3月出生,1992年9月入伍,66029部队部队长,山东临沂人。他自觉将个人理想抱负融入强军兴军实践,扎根基层一线战斗岗位,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部队信息化建设难题,全程参与我军第一支信息化营、团、师建设试点,先后多次参加重大军事演习。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员”,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所带部队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备战标兵单位”。

  事迹材料:

  从学士硕士到优秀指挥员,在执着追梦中书写革命军人强军报国新篇章

  “当一名带兵打仗的指挥员”是满广志孜孜以求的梦想。他出生在沂蒙山革命老区,深受红色文化和拥军传统熏陶,从小就崇拜英雄、向往军营。

  1992年,满广志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得知自己所选专业属于纯技术范畴,与带兵指挥相距甚远,他一度想退学再考。为了能到部队一线,4年后他考取了军事科学院国际战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毕业分配时,他成为军科第一个主动申请到基层任职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次,团里组织战备训练,满广志和战友们每天抬着上百斤的电瓶往返几十趟,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妻子赶到医院,抱着他又哭又埋怨,“你不要命了,咱们还是回去吧。”满广志却坚定一个信念:“路是自己选的,再苦再难也要走下去。”通过沉在基层摔打磨练,满广志逐渐成长起来,在各个岗位都干得非常出色。

  磨砺联合作战素养,在勤学苦练中成长为素质过硬的新型指挥员

  满广志紧跟军事变革步伐丰富知识储备,紧盯强敌对手探索制胜之道,紧贴实战需求锤炼打仗本领。2012年他所在团参加的一次演练,要求全系统全要素参加,光行动协同计划就有几十页,不少分队指挥员看得一头雾水。正当官兵一筹莫展的时候,时任团长的满广志亲自上阵,带领攻关小组连续奋战三个昼夜,将繁杂的任务分解到每个作战要素、作战单元和单车单兵,官兵一看就明白,保证演练取得成功。

  他担任蓝军旅旅长后,白天深入机关、基层调查研究,搜集第一手资料;晚上一头扎进资料堆里,带领部队编写模拟蓝军训练与考核纲目等规章制度;扎实组织基础训练、战术训练和谋略训练,形成包含几百个课目的研训框架,探索出几十个模拟蓝军示范课目和战法。

  在“跨越·朱日和”系列演习中,他指挥周密、灵活、高效,战法多变,与参演部队对抗均取得优异战绩,有效发挥了“磨刀石”作用。在一次实兵演练前,满广志提出的协同方案,要求直升机在坦克上方超低空飞行。方案一出,陆航指挥员表示反对,认为坦克穿甲弹抛飞的壳体有可能击中直升机;部队官兵也担心直升机掉弹会误伤自己。经过精心计算,满广志力排众议。

  最终,这次演习不仅开创了超低空协同的先河,而且取得了一大批实战数据。这些年,满广志带领部队参加数十场重大联合演训活动,对联合作战研究越来越深,推动了部队联合作战能力提升。

  探索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在部队转型发展中探索出战斗力提升新路

  满广志带领部队深入研究战争、研究军事、研究打仗,探索部队建设规律,倾心打造谋战胜战的过硬部队。引导部队树立“信息就是战斗力”理念,带头讲授信息化建设理论,将信息软件纳入装备保障范畴,下大力建设数据管理站、网络管理站和情报整编室。

  他常讲:“现代战争没有情报就没有决心,没有数据就没有决策,没有通信就没有指挥。这些岗位必须配强!”经过紧锣密鼓的建设和训练,“两站一室”在历次重大演训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积极创新训法战法,牵头编写信息化指挥信息系统《大纲》,撰写20多篇论文在核心刊物发表,带领官兵探索改进40多个训法战法,促进了部队战斗力提升。

  2013年9月,由他主导的“随域破击”新战法,作为推荐课目参加了全军战法创新演示。观摩者称赞:这次演练,发挥了信息化部队“耳聪目明、臂长拳硬”的优势,看到了信息化部队的新质作战能力!

  

  谭清泉 火箭军某旅技术室高级工程师

  事迹简介:

  谭清泉,男,汉族,1956年9月出生,1976年3月入伍,湖南湘阴人,火箭军某旅技术室高级工程师,历任战士、连长、营长、旅装备部长、副旅长、总工程师。入伍以来,他始终满怀对党的无比忠诚和对战略导弹事业的无限挚爱,刻苦钻研导弹技术,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多次参加战斗弹年检、实装操作、装备整修、战役演习、实弹发射等重大任务,为提升部队实战能力作出重大贡献,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荣获全军作战部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被评为首届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砺剑先锋”荣誉称号,当选全国道德模范。

  事迹材料:

  胸怀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赤胆忠心报党恩

  谭清泉从小就充满对人民军队的热爱和向往,立志长大后戍边卫国。1976年,他放弃当乡干部和到工农兵大学深造的机会,毅然选择从军报国。

  入伍后,他始终不渝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把个人理想抱负融入部队建设,用热血谱写忠诚,用汗水兑现誓言。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入伍第二年便当上副排长,之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原第二炮兵技术学院。

  1993年,谭清泉作为优秀发射营长,跨基地调入某新组建导弹旅任装备部部长。为了让杀手锏武器尽快形成战斗力,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在完成阵地测试、装备配套等大项任务的基础上,带头学专业,亲自作辅导,先后组织举办各种专业培训班28期,培训人员1500余人次,48人成为技术尖子,组建不到4年便圆满完成实弹发射任务。任旅总工程师期间,他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在阵地一线和武器装备打交道,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天不见导弹就睡不踏实、一日不进洞库就吃饭不香。”

  肩负实干兴军的强烈使命,矢志精武打胜仗

  军人生来为打仗,谭清泉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一门心思谋打仗、全神贯注钻技术。当连长时被评为“优秀连长”,当营长时被评为“优秀营长”,当装备部长被评为“武器装备管理先进个人”。

  数十年来,无论是在哪个工作岗位,他都坚持深入基层、深入连队、深入阵地,该旅每一个阵地、每一台装备、每一次任务都留下他辛勤的汗水。有人粗略计算了一下,他每年平均160天都待在阵地上,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1999年,在参加原第二炮兵一次重大演习任务期间,他指导部队探索总结的微光条件下装填对接法,使微光条件下需要几个小时完成的工作缩短至几十分钟。部队换型转训后,他牵头撰写的某型导弹专业教材28本(套),填补了原第二炮兵部队该型导弹专业训练没有教材的空白。战略导弹部队实战化建设中,他领衔总结的10余项技术革新成果被上级推广应用。

  秉承勇于担当的无畏精神,关键时刻冲得上

  谭清泉是战略导弹专业“全能王”,在实弹发射、实装操作等重大任务中发挥着“定海神针”作用。他先后参加过7次实弹发射任务,破解200多个技术难题,排除6次重大事故隐患和140余起装备故障,组织完成17次年检测试任务,牵头研制模拟训练装备80多(台)件。官兵都说:“每次执行大项任务,只要看到谭高工在旁边,心里就感觉踏实。”

  哪里任务最艰巨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操作最危险就跟进到哪里。2007年执行某型号导弹发射任务期间,靶场突然刮起7级大风,出于安全考虑,训练发射基地的同志建议推迟装填。时任旅长从技术角度征求谭清泉意见:“能不能干?”谭清泉说:“能!如果这是在打仗,战场天气容不得我们去选择!”谭清泉临机调整装填方案,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带领官兵圆满完成装填对接任务,导弹按时顺利发射,并且创下了该型号导弹恶劣气象条件下装填对接纪录。

  坚守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不计得失扎深山

  曾经和谭清泉一起共事过的战友,不少人走上领导岗位,可他始终坚守在大山,与导弹阵地为伴,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他先后2次放弃调北京的机会,3次推辞荣立二等功的荣誉。为了给旅里年轻同志提供更多发展平台,他主动提出不再担任旅总工程师一职,主动“退位让贤”续评导弹专家。

  2011年6月,他被确诊为肺癌。面对生死考验,他坦然地说:“当兵就意味着牺牲奉献,军人就要不怕死,我即使明天就倒下,也要倒在阵地上,埋在导弹旁。”术后不到4个月,被切除一叶肺的谭清泉再三请求参加部队实弹发射任务。他常说:“不让我工作比要我的命还难受,只有做点事我才觉得自己不是病人,工作就是对我最好的治疗。”

  2016年,退休在即的谭清泉仍心系导弹事业,离不开守护了半辈子的大山,他毅然选择延长服役年限,继续为部队建设发挥余热。前不久,在火箭军作战指挥演练中,以62岁高龄第7次担任技术总把关,再次圆满完成实弹发射任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坚守与初心。

  

  戴明盟 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员

  事迹简介:

  戴明盟,男,汉族,中共党员,1971年8月出生,1990年8月入伍,重庆江津人,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员,海军特级飞行员,党的十七大代表。他是驾驶国产歼-15战机成功地面模拟航母起飞第一人,驾驶歼-15战机在“辽宁舰”成功着舰第一人。他从事飞行20多年来,先后驾驶和试飞16种机型,多次成功处置重大险情。荣立二等功4次、三等功3次,被海军表彰为“功勋飞行员”,被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被中央军委授予“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被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航母工程建设重大贡献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获第十二届航空航天月桂奖“英雄无畏奖”。

  事迹材料:

  带队冲锋夺取规模上舰攻坚新胜利

  舰载机飞行员作为航母战斗力生成的重要支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舰载机组训经验、上舰流程、大纲教范在我国是一片空白,舰载机部队怎么建无前例可循,必须一切从零开始打基础谋突破。他始终用自身技术带领飞行员从“岸基”走向“舰基”,逐步摸索,培养骨干群体。

  2012年11月23日,他第一个驾机在航母上成功实施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实现我国固定翼飞机由“岸基”向“舰基”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我国掌握了舰载战斗机海上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的核心关键技术,为加快航母战斗力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2013年,他全程参与某试飞任务,顺利完成舰载战斗机试飞员上舰资质认证和LSO着舰指挥官资质认证,成为两项资质认证第一人,再次创造历史、填补空白。在他的直接带领下,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成功完成航母资质认证,成功实现由试飞模式向培训模式的重大转变和探索上舰向常态上舰的全面转进。

  前些年,在骨干力量少、课目难度大、装备问题多,特别是部队先后遭遇多起飞行事故的挫折面前,他顶住了压力,迈开了步子,带领多名飞行员完成航母资质认证,使部队彻底走出事故阴影,重拾信心,各项建设重回正轨。一批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顺利通过认证,具备昼、夜间上舰资质和昼、夜间LSO着舰指挥官资质,同步形成了舰载直升机搜救、警戒引导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能力,培养了一支精干专业的飞行指挥员、教员、LSO着舰指挥官骨干队伍,构建起具有我军特色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培训体系,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独立培训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国家。

  锐意创新趟出机舰协同训练新路子

  随着部队训练规模增大、训练强度提高,以往凭经验办事的做法逐渐不适应部队发展需要,破除松散粗放型的训练惯性,必须由“人管”逐步走向“法治”。为此,他带领部队组训骨干组成专项小组,及时转化岸基、舰基组训经验,先后牵头制定了舰载机相关的飞行训练大纲、指挥工作流程、事故征候标准等多项训练法规,以“舰基”为根本出发点,带领空勤和机关业务骨干编写完成指挥流程、管理规定等规范制度。

  坚持战斗力标准推动训练向实战新转变

  为扎实推进航母体系作战能力生成,他带领空勤骨干力量积极开拓战术训练,大胆试飞各种边界条件、极限性能、飞行方法,很多以前不敢飞的动作现在敢飞了,很多以前没想到的战术细节现在掌握了。

  2015年9月3日,作为长机他带领4名飞行员驾歼-15舰载战斗机,以五机楔队飞过天安门,庄严接受党和人民检阅。他充分利用机种、机型相对齐全的有利条件和机舰协同一体的组训特点,加大带作战背景的舰基战术训练等课目训练比重,通过诸机种合练和机舰协同训练,加快航母编队整体作战能力生成。

  2016年,戴明盟和以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为主的试训人员首次随航母编队跨区机动训练,促进机舰融合。2018年,在南海海域海上阅兵、西太平洋舰基空海对抗训练等重大任务中担任航母舰载机着舰指挥官,为航母编队远海舰机兵力协同运用向深度拓展作出重要贡献。

  (英模人物事迹材料来源:新华网)

  

  新中国“最美奋斗者”评选

  投票网址:http://zmfdz.news.cn/#/home

  扫描下方二维码在移动端投票

  

编辑:徐林
 
 

相关阅读

 
 

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最美退役军人”风采录

  • 专题

    2019年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国际日

  • 专题

    走进军营“00后”

  • 专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 专题

    2018网络媒体国防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